多与家族病史有关 慢性病不照顾 一代传一代

医句话:

慢性肾病意味着肾脏细胞已受损及功能逐渐丧失,尽管目前的医疗仍无法根治它,但通过正确及合理的管理,患者仍能保持肾功能及正常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物及技术开发,患者若能延缓肾衰竭到来,必能迎接春天的到来。

“管理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过程,患者除了须定期复诊之外,本身也须做好控制血糖及血压等,甚至在生活方式(lifestyle)如饮食及运动等做出改变;假如把这过程视为一场球赛,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必须是参与者,没有人是局外人,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患者的配合度是至关紧要的。

在医学上,所谓的第一线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及第二线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在管理慢性肾病发挥重要的角色;预防胜于治疗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也就是疾病或健康风险因素为出现前就采取预防,从一开始就尽可能避免发病,但无可否认仍有发病的几率,尤其是慢性肾病。

而在第二线预防中,除了强调筛检之外,更强调要及早治疗、更好的治疗以及给予更合适的药物来保护器官(如肾脏)。

近5年来,在糖尿病治疗出现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那就是对血糖的管理之外,亦把器官的保护列为重要治疗之一;众所周知,糖尿病被视为慢性肾病的元凶之一,因此若能在改善糖尿病这一环做好,对于避免慢性肾病有极大辅助。

其中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的出现,直接改变医生为慢性肾病患者开药方针;在过去只要有关药物可控制血糖及血压即可,但如今对药物的要求除了须具备上述功能之外,亦要具备保护内脏,尤其是肾脏和心脏功能。

别以为年轻不患肾病

近年来所接触的病例上发现,如今大部分的患者健康意识已有所提升,这主要是归功于如今越来越多正确健康资讯在不同平台涌现,比如健康讲座或者是新闻媒体等,但亦发觉一个不甚理想的倾向,那就是很多年轻人会有一种错误想法,那就是认为‘我还年轻’,照顾肾脏健康并非当下重点,干脆等到中年后才来关注,只是唯恐太迟了。

为何如此说呢?身为一名肾脏科医生要传达的资讯是很多慢性疾病与年龄关系不大,更多与家庭病史(family history)有关,这是因为当一个家庭的家长有慢性疾病后,其下一代有慢性疾病的几率也会比正常人更高,简单来说就是一代传一代。

虽然很多慢性疾病可通过药物来控制,但其实更为关键是生活作息的改变,而从医多年来所接触,要患者改变生活作息远比用药更难;相比感染性疾病,只要用对抗生素即可解决问题,但慢性疾病除了用药之外,尚须患者长期的努力才能看到医疗效果,殊不简单。

再来药物亦有它的医学上限制,以慢性肾病为例,它的损伤有几个方面,包括肾丝球过度超滤(glomerular hyperfiltration)、炎症反应(inflammation)及纤维化(fibrosis)等,可是目前大部分的药物是针对过度超滤,而在抗发炎及抗纤维化这两方面,至今并没有很有效及针对药物。

新研究:阻断白介素 重建肾细胞

难道真的没有药物可以改善已受损的肾脏吗?近期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以及德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医学期刊有提及他们找到一种可抑制器官损伤的蛋白质,且提及有望使受损肾脏再生造化功能,目前已完成动物实验,这是否会是慢性肾病患者的一道曙光呢?

对我而言,这是值得期待但尚须观察的一项实验,毕竟截至目前仅是动物实验,而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再到药物的开发成功,并非5年内即可完成。再来这项实验最初是针对肺纤维化(lung fibrosis),而非针对肾脏。而事实上在过去确实曾有类似的例子,所开发的药物适用于肺纤维化,但最后用在肾脏时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其实在相关报导中提及的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并非现今才出现,在很久以前已被医学界发现,它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激素(cytokine),过去它被视为一种‘好’的激素,即有保护作用,同时可减少身体发炎或器官纤维化,但近年来却发现若IL-11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反效果,造成身体发炎及器官纤维化。

减少发炎及纤维化

因此这项研究的概念就是制造一种抗体来中和IL-11,从而减少发炎及纤维化,并让细胞有修复效果;从研究的概念来看,即减少发炎及纤维化,同时把这概念套用在受损的肾脏细胞,我认为是合理的推理,因此值得期待,但还是须更多观察。

那本地医学院是否有进行这类或相关研究呢?通常在本地甚少进行基础科学实验(basic science study),一般上是进行药物第二期或第三期研究,比如前面曾提及针对肺纤维化开发但用于肾脏却不理想的药物实验。

为何同样是发炎及纤维化,但可用于肺的药物,却不适用于受损的肾脏?其实这也是西方医学一直强调,即可以提出合理的推理,但最终所有的假设仍需要循证包括临床来证实。

 

_
林仕军教授(Lim Soo Kun)
马大医药中心肾脏科主任



减肾压 逆转微量白蛋白

在谈及慢性肾病时,身边总有人会说‘没得救了!’,但其实若是初期的慢性肾病,只要及时被发现及正确治疗,逆转病情绝不是梦。

曾有一个真实例子,一名55岁已退休的女性,大概5年前被诊断有糖尿病,于是长期须到内分泌科复诊,并且须验血及验尿,结果在一次验尿时被发现有微量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于是被转介到肾脏科。

之后肾脏科医生针对情况开药,即可减少肾丝球压力的药物,在3个月后再进行一次蛋白尿及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 ACR)检验,结果发现微量蛋白尿已消失。

以目前的医疗及药物,只要能发现初期慢性肾病并着手治疗,即肾功能正常但已有慢性肾病的迹象如尿蛋白,逆转的几率非常高。

只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在初期阶段被发现,很多患者被发现时肾功能已出现滑落,此时能做的只有延缓,却再也无法逆转了。

一般尿检无法查出

肾功能是否出现异常最早是体现在尿液检验中,但若是微量蛋白的话,一般尿液检验(urine FEME)是无法检测到,必须是蛋白尿及肌酸酐比值检验才能发现。

以上述病例的患者为例,尽管在3个月后检验已没有微量白蛋白,但并不意味就此高枕无忧,反之她必须配合医生指示,即照顾血糖及血压,遵循用药指示以及改变生活作息等,并且须每一年进行一次相关检验。

对于有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我会建议每年须做一次蛋白尿及肌酸酐比值检验,若是有也无须太焦虑,在医生开药后3个月再验一次来确认,毕竟这项检验是相当敏感,但也是至今为止能最早收到肾脏是否受损信号的检验方式。

穿戴式洗肾更自由

尽管至今慢性肾病仍没有药物可完全根治,但除了初期慢性肾病可逆转之外,如今已有多种不同医疗药物及技术的开放,对延缓病情及改善生活素质都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对未来的展望是可以乐观及更正面。

确实,预防仍是关键所在,但慢性肾病的发病有时还是避无可避,尤其是一些有先天基因问题的患者;惟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各方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比如针对肾脏发炎及纤维化的药物已不断在开发中,再来干细胞研究也是重要方向之一,若是成功的话将会很有潜能修复受损的器官。

另外,穿戴式洗肾技术(wearable dialysis technology)让洗肾不再局限在洗肾中心,患者可根据个人时间表在合适地点进行洗肾;人工肾脏(bio artificial kidney)的研发彷制肾脏功能,让患者有多一个选择。

动物器官代替人体器官

最后就是器官移植尤其是肾脏移植,在过去器官移植领域中的研究都是以捐献器官为主,但其实在外国,跨物种间的移植手术(xenotransplantation)已经是很重要的研究,也就是用动物器官来代替人体器官。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所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器官的来源,永远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跨物种间的移植手术或许是未来的趋势,但仍须解决多项难题,包括器官排斥、感染甚至使用特定动物时是否会引起宗教争议等。

最后给予时大家的忠告是预防胜于治疗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但亦不可忽略有些患者因着基因或家族病史而患病,因此若可以的话越早通过筛检找出问题;在慢性肾病中,不同阶段有不同治疗,效果亦不同,而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也是必然的。

再来慢性肾病的治疗没有捷径,但也无须感到灰心,如今有越来越多有效的药物可延缓病情,从长远角度来看,只要能延缓及稳定病情,等到将来有新技术诞生如干细胞治疗,那就有机会迎接修复受损肾脏细胞的那一天。”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3.03.01

评论

The subscriber's email addres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