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少不等于疗效差 个性化治疗 MS患者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反复发作、易造成神经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自体免疫疾病,好发于20至40岁青壮年,影响范围涵盖视力、运动神经、知觉、认知与生活功能。过去许多病友需要长期规律治疗与密切追踪,难免会对“是不是要一辈子吃药”感到焦虑,也常觉得生活节奏受到限制。随着医疗照护方式的进步,如今治疗策略更强调个性化与提升生活品质,让病友在兼顾疗效的同时,也能拥有更多掌握与选择的空间。
治疗目标:减复发 减失能 维护认知
亚东纪念医院神经医学部朱昱诚医生表示,多发性硬化症治疗的核心目标包括减少复发次数、减少将来的失能以及维护认知功能,这3大面向也是病人最关心的生活关键。由于多发性硬化症好发于20至40岁的青壮年族群,患者常正处于职涯、婚姻、生育等重要阶段,因此治疗不只要有效,也要能融入生活节奏。
朱昱诚医生强调资讯透明是关键,在诊断初期详细说明病灶位置、目前健保给付的治疗选项与相关药物治疗方式,从每日注射、每两周注射,到口服药物甚至单株抗体等,每种药物的频率、副作用与便利都有所差异。朱医生认为:“让病人参与治疗选择,能提升顺从性与自我掌控感,也能减轻对疾病的焦虑。”
有些患者会担心复发时无法即时处理,医生会视个别情况开立口服类固醇作为备用药物,协助病人在出现初步复发症状时可以立即应对,增加对疾病的掌握感与心理安全感。朱医生也指出,治疗依从性与病人的理解和参与密切相关,当病人清楚知道目前使用的药物机转与理由时,往往更能稳定持续治疗。
建立运动习惯 不动更易退化
目前也有部分药物属于低频率给药的治疗选择,可稳定控制病情长达数年,不过这类药物多属健保第二线使用范围,需依病况变化与审查制度申请。除了药物,医病关系的建立与心理照护有同等重要,多发性硬化症病友常常面对反复复发的不确定性而感到孤立或焦虑,医生会视个案状况转介身心科咨询,或鼓励病人参与病友团体,从他人经验中获得支持与希望,初次治疗经验若顺利、反应良好,常能增强病友面对疾病的信心。
朱昱诚医生也提到,规律运动在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患者每周应进行300分钟的中度的有氧运动或进行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两次重量训练与3次平衡与柔软度训练,对改善身体机能有实证效益。朱医生分享:“个案一旦确诊就停止运动,反而更容易退化。我会鼓励病友重新建立运动习惯,因为这对身心都是正向的支持。”
沟通建立信任 找到合适治疗节奏
“用药的选择是一个重大决定。”辅大医院神经内科林柏辰医生表示,在开始治疗前,需要与患者了解对疾病的想法、目前的生活型态与未来规划,再根据药物使用方式与病人对治疗的期待,共同决定后续的治疗方向。
林柏辰医生提到,病人能否长期配合与稳定用药,往往不只是取决于药效本身,而是来自于能否理解与信任整个治疗过程,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是一条长远的路,特别重视生活品质的病友,常会倾向选择使用方式简单、频率较低的口服药物,以降低对日常作息的干扰。
特别门诊 给病人更多时间
他说明,许多患者在面对治疗时,除了担心病情本身,更常同时承受来自职场、生涯规划与心理层面的压力,这些情绪若没有被适时理解与厘清,往往会影响后续的治疗选择与配合度。他进一步指出,门诊中最容易被忽略、却也最关键的资源是“时间”,只有在充分的沟通下,病人才有机会安心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有些病人只是没机会完整说明自己的情况或对药物有疑问却不敢问,结果变得越来越焦虑,进而影响对治疗的配合。
为了让病人能安心做选择,医生会安排病人至多发性硬化症的“特别门诊”,看诊时有较充裕的时间协助病人厘清疑问、说明治疗方式,避免单次看诊匆促而错过病人最真实的声音。只要病人能清楚知道治疗目的,了解哪些药是安全、可执行的,依从性自然会提升,心理负担也会跟着减轻。
越早介入越稳定 和平共处并非梦
多发性硬化症虽为罕病,但并非绝症。随着医疗进展与健保制度支持,病友已有更多低频率、高效能的药物选择,只要及早介入、正确配合,病情可以被长期稳定控制,甚至达到近似缓解的状态。医生也提醒社会大众,多发性硬化症不只是“疲倦与眼花”,更不该被误解或轻视,透过医疗、心理与生活三方并进,病友依然可以活出自主、稳定且充实的人生。
(编按:本文由“照护线上”授权转载。*连接至https://www.careonline.com.tw)
大马女性居多 怀孕用药挑战更难
“马来西亚未针对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疾病进行大规模的统计,在2019年,吉隆坡中央医院的数据显示,MS的盛行率为2/3:10万,其中60%占马来同胞、20%印裔、17%华裔以及3%土族;男女患病比率为1:5,好发平均年龄为29岁,最常在20到40岁之间被诊断出来。
因此,马来西亚MS女性患者在接受治疗也面临居多的挑战,尤其是孕妇。女性患者在怀孕、生育与用药选择上,也面对各种挑战,例如进行磁力共振造影(MRI),对于早期的孕妇若过早进行MRI扫描或可提高流产率,不过,MS病患的流产率与常人一样。
常被误为中风三叉神经痛
MS根据病灶位置与严重程度不同,症状可多样,包含视神经炎、横断性嵴髓炎(transverse myelitis),更会影响任何脑部的征兆,如疲劳、言语障碍、走路不稳、感觉异常等,因此,MS的症状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的脑疾,如中风、三叉神经痛等。
因此,当医生在为病患进行初诊时,医生必须凭自己的经验判断,而诊断MS是一个多步骤过程,需结合症状评估、神经学检查、影像与实验室测试,并排除其他疾病。目前最常使用的是McDonald诊断标准(McDonald Criteria)。
专科医生会在临床评估上询问个案的年龄、病史、症状历程与目前状态,并进行神经学检查(如视觉、平衡、肌力、反射、协调性)。年龄是第一个诊断MS的要点,只因MS的好发年龄是20至40岁,之后再为病患进行脑部与嵴髓MRI 。MRI检查可显示多处白质脱髓鞘病灶(lesions),并使用含钴剂(gadolinium)分辨活跃病灶与旧病灶。
在进行MRI检查后以McDonald诊断标准,其标准用来在临床上尽早并准确诊断MS,核心在于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在空间(Dissemination in Space ,DIS)和时间(Dissemination in Time,DIT)上的散布,并排除其他可能病因。

郑淑君医生(Tee Sow Kuan)
脑神经内科顾问
4大诊断工具
MRI是MS诊断的主要工具,其次是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该检验是抽取脑嵴髓液,以供化验分析,并检查患者的白血球、蛋白质、糖、IgG寡克隆带(Oligoclonal Bands, OCBs)、神经丝蛋白等,可协助MS诊断,也可排除感染、脑出血、肿瘤等其他疾病。
第三个主要诊断工具是血液检查,血检主要是排除视神经嵴髓炎谱系疾患(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及MOG抗体相关疾病(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血检报告里的其中一项目显示为阳性,也就是表示患者患的不是MS;第四个支援诊断是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该检验是用以评估视觉通路的功能完整性,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至视觉皮层的传导速度与品质。
DMTs长期治疗助控病情
马来西亚目前普遍提供疾病调节疗法(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DMTs)治疗MS疾病,其主要作用是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及改善症状。DMTs疗法有口服型药物及注射性药物,患者只需选择一种药物,且必须长期使用,不过MS病患必须尽早接受治疗,只因MS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被逆转的。”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