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镜加AI技术 即便隐秘难察 息肉无所遁行

医句话:

大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大马男性癌症头号杀手,更是女性继乳癌后最常见的癌症,值得庆幸的是,它是众多癌症中唯一可预防的癌症,当大肠镜筛检时发现有息肉就把它切除,就能避免演变成癌症,在这闻癌色变的时代,这不啻是带来希望的好消息。

“癌症指的是人体基因出现突变,以致细胞不受控制生长,而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可出现在大肠不同部位,包括结肠中的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后就是直肠部位,也因此大肠癌其实是结肠癌(colon cancer)及直肠癌(rectal cancer)的总称。

有60%的大肠癌病例是发生在左边(即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另外40%病例则是发生在右边(即升结肠);在一些医学研究中发现,之所以在左边降结肠部分的病例会较多,原因是这部分的肠道比较狭窄,因此一旦可致癌的化学物质在触及肠道黏膜后,就会吸附并逐渐形成息肉(polyp),甚至是肿瘤,届时就会造成肠道阻塞,以致患者会申诉不舒服。

右边癌变更难发现

但与此同时,右边即升结肠若出现息肉甚至肿瘤,往往被发现时属于较迟且更为棘手,这是两者的差别。

大肠癌是如何细分癌症分期呢?若是在第一期时,肿瘤会侵犯到黏膜下层(sub mucosa),但尚未侵犯到淋巴结或出现远端转移,由于此处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患者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但到了第二期肿瘤会穿透黏膜下层到结肠及直肠周围组织,比如胃、子宫、卵巢或膀胱等,但未侵犯到淋巴结,不过因周围组织有神经系统,此时患者会感到些许不适症状,最常见就是肚痛。

第三期肿瘤已转移到淋巴结,到了第四期更出现远端转移,包括脑部、肺部、肝脏以及骨骼等。

亚洲患癌比欧美年轻10岁

大肠癌是全球第三常见的癌症,位居肺癌及乳癌之后。根据卫生部最新数据,每10万名男性中有15人患大肠癌,每10万名女性中有11人患大肠癌,至于患癌年龄层则是55岁以上占60%,55岁以下有40%,且出现年轻化趋势。

在美国有研究人员发现,美国大肠癌年轻化以每年增加2%的趋势不断在恶化中。尽管在大马并没有类似的研究,但从临床上来看,大肠癌的患者确实有年轻化的趋势存在,主要原因离不开现代男女的不健康生活作息,包括抽烟、喝酒、熬夜甚至饮食习惯欠佳等因素。

研究发现,大肠癌在欧美国家的病例比亚洲地区多,但亚洲男女患癌却比欧美国家提早10年,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目前仍不明。

烟酒加工食品增风险

很多人一提及抽烟就会联想是肺癌,但抽烟(包括电子烟)影响不仅是肺癌,甚至会影响脑癌、肾癌、胰腺癌以及大肠癌等。再来酒精饮品也是致癌因素,从医生角度来看,只要喝酒就会增加患癌风险,因此绝不鼓励喝酒。

在现今社会处处可见的加工食品(比如腊肠或香肠等)也是常见的致癌因素之一;医学研究也发现若一个人过多摄取红肉(即煮熟前是红色)、摄取太多精致碳水化合物或过多油脂等不健康饮食,也有引发大肠癌的可能性。

吃隔夜菜与肠癌无关

至于坊间有说隔夜饭菜或暴饮暴食也会酿大肠癌却不正确,隔夜饭菜若缺乏妥善处理,顶多是造成胃方面问题,至于暴饮暴食所造成的伤害亦是与胃不舒服有关。

在个人免疫系统方面,熬夜、缺乏运动及长期压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免疫力好坏,尤其在COVID-19期间长时间饱受压力的人,免疫系统难免会受到破坏。再来,一个人的经济能力也会影响免疫力,这包括了所食用的食物是否有足够营养,或者他是否缺乏足够睡眠等。

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长,身体器官逐渐退化,连带也影响了免疫系统操作,且增加患癌几率包括大肠癌,不过年龄增长是大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的。

与宫巢癌属同一基因

那大肠癌是否有遗传因素的存在呢?研究发现,只有10%至20%大肠癌病例是属于遗传,更多是后天因素所形成,因此想要避免罹患大肠癌,前面所提及常见致癌因素最好是能免则免。

但这是否意味无须理会遗传因素呢?非也,根据研究,大肠癌与子宫和卵巢癌是属于同一基因,因此若家族中有近亲罹患前述癌症,那就更需要越早筛检来发现癌症的存在。而Lynch综合症(HNPCC)也是家族遗传的一种,有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将会大大增加患癌风险,必须谨慎视之。

从息肉到肠癌 需时逾8年

了解致癌因素之后就来到关键所在,究竟我们该怎样去预防大肠癌呢?其实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之前所提及的致癌因素仅是会增加患癌几率,并非真正的致癌原因,在门诊中确实有一些患者没有所提及的致癌因素,可是却被诊断患大肠癌,因此我认为大家都有必要去了解大肠癌症状,从症状下手做好预防工作。

大肠癌的形成是源自息肉或者是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它是无害的,从息肉恶化成肿瘤需时8至10年,若能在这段期间及时发现息肉的存在,那就能真正做到预防。

大肠癌在第一期是没有特别症状,但到了第二期就会开始出现一些症状,最常见就是排便有血,一般上这些血是掺杂在粪便里头,若是在排便后以滴状方式排出的话,那更可能是痔疮所造成。

正因为到了第二期才有症状,因此很多时候在门诊见到的患者都属于第二或第三期,此时除了有便血之外,患者的排便习惯也会出现变化,比如之前3天排便一次,改为每天都排便,或者从每天都排便改为3天才排便一次,不管是从多变少抑或从少变多,都属于排便习惯出现变化,且伴随便秘或泻肚子症状等。

粪便细如一支铅笔

另外有些患者会发现粪便变得很细,犹如一支铅笔,再不然就是变得很稀也有可能的。大肠癌所引起的肚痛也和一般情况有别,通常是集中在一个点疼痛不已,不过在门诊也曾见过患者有多于一个点疼痛,原来有两个肿瘤,但这类情况并不多见。

肚胀风及缺乏食欲导致人憔悴也是大肠癌常见的症状,但这类缺乏食欲与长者常申诉没胃口是有区别的;以后者为例,人在上了年纪后确实有少吃的倾向,甚至有些长者一天只吃一餐,这可能是受到生理或心理疾病(如忧郁症)的影响,因此要辨别究竟是哪一类情况造成缺乏食欲,仍须以检验为准。

_
颜荣恩医生(Gan Ing Earn)
肝肠胃内科顾问

大肠镜 筛诊切好帮手

那该如何筛检(screening)以及诊断(diagnosis)大肠癌呢?先谈筛检部分,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粪便潜血筛检(Fecal Occult Blood,FOB),这也是目前卫生部所提倡针对大肠癌的检验,它的好处是便宜、方便及没有侵入性(non invasive),但缺点就是不够精准,同时就算发现便血亦可能是其他原因如痔疮所造成。

因此有了对血液及粪便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检验,这两种检验会更加精准,不过价格会稍微高;肿瘤标记(tumor marker)检验也是另一种筛检方式,准确性是30%至50%。

目前最准确的筛检是大肠镜(colonoscopy),它可看清肠道内是否有息肉或肠出血等情况;正因如此,它除了是筛检工具,也是诊断甚至是切除的‘好帮手’,加上它已发展至增加人工智能(AI),换言之当医生进行大肠镜诊断时,通过AI技术也能发现隐秘且难以察觉的息肉存在,大大提高检测到大肠息肉或肿瘤的几率。

高素质白光高清 降失误率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过去这类检验的失误是10%,但如今在AI的辅助下,加上两次性的大肠镜检验,即在同时后来回照大肠两次,失误率已大大降低,为此现在也提倡一个观点,那就是‘高素质、白光、高清大肠镜’(high quality,white light,high definitions colonoscopy)。

再来,若进行大肠镜后有发现到肿瘤,那就要用上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及正子断层扫描(PET scan)做进一步诊断。

那进行大肠镜诊断是否有哪些限制呢?其实没有特别限制,根据操作指南,患者的年龄在85岁前都可以进行,而且无需全身麻醉,在进行前,患者须喝下3公升的纯净水确保肠胃干净,在3至4小时后就能进行诊断,一般上无须住院,早上入院傍晚即可出院了。

I期5年存活率91%

其实大肠癌是唯一可以预防的癌症,在息肉尚未演变成肿瘤前是属于潜伏期(pre cancer stage),这段时间可以长达8至10年,只要能在这段时间把息肉切除,那相等于解除了患癌几率。

再来患癌后的5年生存率,大肠癌第一期有91%,到了第二及第三期也有72%,只是到了第四期会骤降至15%,因此能越早通过筛检来发现息肉的存在是关键所在。

无奈的是,在我的门诊曾有迟发现且迈入第四期大肠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须花费巨额医疗费用,甚至还要承受病痛对身体的折腾,叫人倍感心酸。

首次无异10年再检

为此,身为肠胃科医生,我会鼓励大众一定要做好预防大肠癌的功课,由于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如今的指南是建议男女在45岁后每年做一次粪便潜血筛检。

至于大肠镜建议是每5至10年做一次即可,在第一次大肠镜检查时若有发现些许异样,通常医生会建议患者在相隔3至5年后再进行多一次大肠镜检查,若没有异样的话,那只需10年后再检查一次即可。

考虑益生菌助肠道健康

再来就是戒烟戒酒,尤其是多吃蔬果等高纤维食物,如果能做到每天吃5份由彩虹颜色所组成的食物(rainbow food)会更好;再来也可以考虑以益生菌帮助肠道健康。

根据医学期刊的报导,有越来越多针对益生菌对肠道的研究在进行中,比如有些研究发现益生菌可改善胀气、泻肚子或便秘等,但亦有科学研究发现,某些不好的细菌会提高在大肠的息肉及肿瘤滋生几率,皆因这些细菌所形成的复合物(compound)会造成肠道发炎及提高细胞变化的几率,因此对大肠癌的研究尚须更多的科研数据。

不过从医生角度来看,既然我们已知道大肠癌是可以被预防,只要及早被发现就能被治疗(即切除息肉不患癌),那我们岂不是更应该在适当时刻做好筛检的功课呢?”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3.03.20

评论

The subscriber's email addres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