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知道自己病了

『你知道什么样的病人最难痊愈吗?』
『答案是没有病识感的病人。』
他们明明生病了,却不觉得自己有病。他们明明可能错了,却坚信自己是对的。
同样的, 你知道什么样的社会最难痊愈吗? 答案是没有病识感的社会。
或许这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吧!


前阵子有一部很红的台湾连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描绘了精神病患在现实社会中所面对的压力丶指责和不公。然而引起我关注的是精神病患的家属要面对的问题和社会舆论。

最棘手的是很多病患并不知道自己生病了,而拒绝就医,这更让家属心力交瘁;你可能会奇怪,有没有生病,难道自己不知道吗?以美国为例,大约有60%的思觉失调症患者以及50%的躁郁症患者,基本上都没意识到自己生病了。

我碰过这样的案例,女主角是林太太,今年62岁,丈夫3年前去世了,她便一直和未婚的小儿子一起住,过去的几个星期,儿子发现妈妈变得不一样了,她从一个喜欢叨叨念念,和邻居闲话家常的妈妈变得沉默寡言,和她说话,她也不愿回答,不仅对平日喜欢的烹饪没有了兴趣,很多家务事也提不起劲。

林太太一整天躺在床上或坐在客厅里,什么也不做,一开始,儿子以为妈妈生病了,看了医生,也没找出什么问题,后来,儿子怀疑妈妈得了忧郁症,千方百计的要求妈妈来求诊,当我见到林太太时, 她表现得很不心甘情愿。

“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她低着头这么回答我,“我没有不舒服。”

“医生,她已经很多天吃不下东西了,晚上也不肯睡觉。”儿子在一旁焦急地说,林太太以责备的眼神看了儿子一眼,又低下头去。

非固执 只是缺乏病识感

当我确诊林太太患上忧郁症,必须开始服药时,她不断地重复“我不要吃药,我不要吃药。”儿子在旁一直劝说妈妈,“你不要固执了。生病就要吃药,吃了才会好。”

“他就是固执” 丶 “她故意和我们作对”丶“他要让全家人也受苦” ,相信很多亲属可能会认为患者为什么这么不体谅家人,这么顽固。

但事实的真相是,她不知道自己病了,在医学上我们称之为缺乏病识感(lack of insight),必须很多患者不认为亲属是在帮助他们,反而认为他们在干预自己的生活,企图操控患者,尤其是“我是为你好“ 这句话,患者听起来特别刺耳。

目前,很多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缺乏病识感和脑部功能不正常有关。 是大脑的某些功能受损了。这好比车祸,大腿骨折了,伤者不能走路是一样的道理。了解到这一点,你在面对所爱的人拒绝治疗时,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挫折感。你的对手不是他,他也是受害者,你们是盟友才对。

3大助力:倾听 同理 结为盟友

那你要怎么协助他们呢?在《他不知道自己病了》这本书里,作者列举了3个帮助家属和患者的方法。

第一点:倾听,你可能认为倾听这很简单啊?就是听他们好好的把话说完。

倾听是要我们不要带着批判的态度,例如“你说吧,反正也说些颠三倒四的话!”倾听是要主动地去了解患者的想法丶恐惧和请求,倾听唯一的目的是要了解他。

例如当他告诉你,别人都看不起或嘲笑他,这时你的态度不应该是“没有啦!哪里有人这么说,不要胡思乱想。” 你可以说你并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万事皆有可能。如果换成你知道别人嘲笑你,你也会伤心难过。

倾听可以让你了解为什么对方不愿意看医生,不愿意吃药,他担心什么等。

第二点:同理心,通俗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他对你说一直有声音对他说他是失败者,如果你带着同理心,应该也会觉得绝望,陈述对方的感受,告诉对方你明白他的感受,比如告诉他“有人一直说你是失败者,你觉得很难过”。 简单的陈述对方表达的观点,会让他觉得你有理解和尊重他,这会让他放下戒备,愿意采纳你的意见。

第三点:结为盟友,就如之前我们强调了,他不是你的对手,你不必击败他让他都听你的,他是你的盟友,你们要沟通了解他的顾虑丶他的迷茫和感受,以此为目标,你们一起讨论要怎么克服眼前的困难,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又是什么?对每个解决方案进行讨论,设定彼此可以接受的治疗方案。

照护透支 勿忘了求助

在通过以上几点后,可能患者依然不认为自己病了,但是良好的沟通会让他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如果患者有自残或伤人的情况,就应该强制送医。

照顾精神疾病患是一个艰巨的事情,在《与恶》剧中饰演患者家属的应思悦,面对弟弟发病拒绝求医吃药, 并有可能对别人和自己造成伤害时,她是多么地焦虑不安丶惶恐委屈和自责。她不是超人, 她唯一能做的也只是挥着拳头,对自己喊话加油,强迫自己哈哈大笑,然而笑声中透露了几许荒凉。因此身为患者家属,如果你发现自己体力透支或精神萎靡,也别忘了为自己寻找帮助。

-

陈欣怡医生(家庭医学专科顾问)

文章来源:
文:陈欣怡医生

评论

The subscriber's email addres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