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个性化饮食才能持久

最近碰到了许久不见的病患,是一位年近60的女士。之前她来找我咨询的时候,被诊断为鼻咽癌第二期。尽管她饱受疾病和疗程副作用之苦,但她积极配合治疗,且斗志顽强个性开朗,完成放疗和化疗后,总算康复了。

这次再见到她,虽然各项健康指标都正常,但她明显情绪低落,往日挂在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正当我想了解她的近况时,她抬起头,犹豫了一下,问道“Miss Lee,白饭是不是很不健康?我的孩子不让我吃白饭,说会导致癌症复发,只让我吃糙米饭。可我吃了几十年的白饭,换成糙米饭,我实在吃不惯。”

细聊后才知晓,出于对她健康的考虑,孩子们给她设定了许多饮食限制。禁吃白饭只是其中之一,现在的她饮食十分清淡且无煎炸,爱吃的食物吃不了,这导致她的胃口变差,精神也不太好。我想探讨的并不是白米饭和糙米饭哪个更好,也不是饮食是否必须低盐、低油和低糖,而是当面对疾病时,个人的饮食喜好是否还应该被考虑呢?

饮食喜好是非常个人的事,你喜欢吃的别人未必喜欢。有人爱吃榴梿,有人却一闻到就避之不及。当不喜欢吃榴梿的人被迫品尝榴梿,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享受,而是难受。为健康考虑是对的,但如果完全吃不下所谓的“健康食物”,那也不必视为大错。

合理饮食非压抑

说到这里,并不是想鼓励大家毫无节制地跟随喜好任意进食,但压抑自己的喜好而做出的改变,往往很难持久。在我的门诊案例中,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最好的方式,也是通常饮食治疗师在咨询过程中会特别关注的,是在现有的饮食习惯和喜好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我常常会多问一句“你喜欢吃什么?”,然后再适当地把这些食物融入饮食计划,或者与病患讨论能适 当的食用量和次数。这样病患才会对饮食计划有更多期待。比如,胆固醇高但想吃肉骨茶?没问题,可以加些生菜和金针菰,选择瘦肉,并叮嘱病患多久吃一次才恰当。当然,健康的饮食调整从来不只是依赖一次咨询或一张餐单,而是通过反复的沟通与协调达成的。

吃好与好吃,要达到平衡,一点也不容易。但只要多倾听和沟通,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饮食方式,你开心我开心,何尝不是双赢?再完美的饮食计划,如果无法实践,那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_

李玉梅(饮食治疗师)

 

文章来源:
医识力.2025.08.21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