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60%洗肾者为糖友 高血糖增肾压 发炎硬化致衰竭
医句话:
许多患者会问,要怎么保护肾脏?其实很简单,即多喝水,避免不当用药,尤其要避免来历不明的传统药物、不必要的保健品与止痛药。糖尿病患者更要稳定血糖、血压及其他风险因素,戒烟、减重,这些看似老生常谈,却是守住肾脏最有效的方法。
“糖尿病肾病可说是糖尿病最严重,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犹如一名沉默的杀手,从初期到第三期都毫无症状。等到被发现时,肾脏功能往往已严重受损,距离需要洗肾或换肾的阶段不远,这才是该疾病的骇人之处。
糖尿病肾病,过去常用的英文术语是‘diabetic nephropathy’,特指糖尿病导致的典型肾丝球病变,进而造成肾功能下降。
不只肾丝球病变 DKD涵盖更全面
但后来医学界发现,这个词过于狭义,并不足以反映所有糖尿病引起的肾脏功能异常。糖尿病造成的肾脏损害,不单涉及肾丝球的病理改变,许多时候患者还会同时出现其他问题,比如心脏病、慢性肾丝球炎等并发症,或因药物使用导致肾功能恶化。这些因素都可能加速肾衰竭的进程,但都不包含在糖尿病肾病变(diabetic nephropathy)的定义之内。
因此,医学界后来改为采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这一统称。凡是患上糖尿病后继而出现慢性肾病的情况,都归入DKD的范畴。
众所周知,糖尿病相当普遍。在美国,每11个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而马来西亚的情况更为严重,2024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指出,糖尿病患占了成年人口的21%。我国可说是名列东南亚乃至亚洲前茅,甚至放眼全球,也可能排进前5名。
而在糖尿病患之中,又约有40%至50%的人会在一生中并发肾病。反过来看,在我国需要洗肾的末期肾衰竭患者中,每10位肾友就有5至6位是糖尿病患,可见糖尿病与肾病的关系不容切割。
高危群:病程长 共病多 年龄大
那么,糖尿病患中哪些人并发糖尿病肾病的风险较高呢?首先,最主要的一点是患病时间。罹患糖尿病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高。若排除其他风险因素,只看病程长短,根据估算,罹病20年后,约有20%至30%的患者会并发肾病。
第二是年龄。年纪越大,风险越高。当然,年纪大往往也意味着糖尿病病程更长。第三是长期慢性共病,特别是高血压会加速肾脏退化。第四是肥胖或痴肥的糖尿病患。
第五则是心脏病,比如心脏衰竭往往会连带影响肾脏功能,而肾衰竭又会反过来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心脏科医生常会转介患者至肾脏科,但实质上,若心脏问题未能获得控制,肾脏功能也难以挽回。
肾丝球超滤加速退化
高血糖引发肾脏受损的病理机制其实相当复杂。第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微血管受损。事实上,持续的高血糖会牵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肾脏血流动力’(haemodynamic)改变,使肾丝球长期处于高压及过度超滤(hyperfiltration)。
简单来说,就是肾丝球的过滤工作量超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患常会出现多尿和夜尿。当肾丝球过滤负担增加、压力过大时,便会加速退化,导致慢性衰竭。
蛋白糖结合 肾球纤维化
另一个原因是,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会出现异常的蛋白质糖基化(abnormal protein glycosylation),也就是异常的蛋白质与葡萄糖结合,形成一种可导致肾丝球纤维化或硬化的物质。
再者,高血糖还会引发肾脏慢性发炎(chronic inflammation)。前述这些种种的因素,最终都会导致肾脏硬化,长期下来,肾脏会逐渐萎缩。
由于肾脏肾丝球受损,蛋白质会随尿液流失,形成蛋白尿。当蛋白尿越来越多,它将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肾脏功能逐步衰竭。
尿检微白蛋白 早期异常黄金标准
根据糖尿病的医疗指南,每位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都应第一时间检查肾功能。那之后应该多久再检查一次呢?指南建议每年检查一次,但若经济情况允许,每6个月做一次会更理想。
肾功能检查并不复杂,主要包括2项:验尿与验血。针对肾病的尿液检查称为‘白蛋白与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检测,是一种即时检测(spot test),也就是可一次性采集尿液,无需24小时收集,简单又快速。
这项检测测量的是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与肌酸酐含量。一般的尿液检查测量的是白蛋白(albumin),但许多糖尿病患在早期仅有极少量蛋白漏出,普通检测往往测不出,而检测微白蛋白则更为准确,因此被视为筛查糖尿病患肾功能早期异常的黄金标准。
验血查肌酸酐 评估肾功能
另一方面,验血则是检测血液中的肌酸酐(serum creatinine),并据此计算肾丝球过滤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及评估肾功能。
根据以往的糖尿病指南,肾功能指数需低于某个标准才会转介到肾脏科,但这样往往导致治疗延误,病情更难逆转。对肾脏科医生来说,越早见到患者,就能越早制定治疗方针。
所幸,如今非肾脏科医生的警觉性提高了许多,一旦发现异常,比如尿液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即便肾功能仍属正常,患者通常也会及时被转介至肾脏科,让肾脏科医生作进一步的评估与跟进。
60%慢性肾病与糖尿病有关
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慢性肾病大致相同。说穿了,约60%的慢性肾病都与糖尿病有关,换句话说,大多数的慢性肾病,其实也就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从初期到第三期都毫无症状。那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症状呢?一般要到第四期,有些甚至进展到第五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
恶心呕吐脚肿等 或为时已晚
患者可能会感到容易疲倦、精神难集中、皮肤干燥瘙痒、频尿或出现泡泡尿。然而这些症状都不典型,也不明显,往往不会引起注意。到了后期,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脚肿或身体浮肿、呼吸困难等。当他察觉异样时,肾功能往往已所剩无几。
若病情不受控制导致肾功能持续恶化,最终将发展成末期肾衰竭。到了这时候病情将无法逆转,最后只能透过换肾或洗肾来维持生命。
肾脏内科顾问
定期验尿查血
正因如此,定期检查就成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透过尿液检测,往往能在最早期,甚至肾功能仍正常时,就发现微白蛋白。这时若能及早介入针对性治疗,就有机会减缓肾衰竭的恶化。
血液检查则多在较晚期才出现异常,一般要到慢性肾病第三期,才能从报告中看到一丝线索。不过,尿液与血液检查仍需要同时进行,因为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蛋白尿。
当糖尿病影响肾脏时,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从蛋白尿开始。长期蛋白尿严重的病患,肾功能下降的程度也会相对快速。但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少部分糖尿病患,即使肾功能持续恶化,却从头到尾都没有蛋白尿。因此,检查时才需要同时验尿与验血。
4大药物支柱 护肾减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的管理与治疗方针,原则上与慢性肾病相同。首先,最重要的是控制血糖,同时也要将其他风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控制好,若有心脏病则必须确保病情稳定。
生活饮食习惯的调整同样关键,即着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抽烟者应戒烟、肥胖者应减重,以及不胡乱服药(包括成药、保健品、止痛药)。更重要的是,这些改变应在并发肾病之前就开始着手,若等到肾脏已受损才介入,可挽回的肾功能就相当有限了。
目前有好几种药物有助于控制慢性肾病与蛋白尿,当中包含4大支柱:第一,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收缩素II受体阻断剂(ARB);第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第三,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促效剂(GLP-1 RA);以及第四,非类固醇类矿物皮质素受体拮抗剂(nsMRA)。
护肾重磅药:SGLT2i及GLP-1 RA
ACEi与ARB本是降血压药物,后来此类药物被发现可降低蛋白尿,进而对肾脏起保护作用,因此延伸应用于肾病治疗。而其余3类药物最初是为糖尿病而研发,随后也被证实对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病有显着功效,特别是SGLT2i与GLP-1 RA,都成为了‘重磅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使用。
以SGLT2i为例,它能抑制肾小管内的SGLT2受体,减少葡萄糖与钠的回收,导致更多糖与钠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糖与血压,达到保护肾脏及心脏的效果。
GLP-1 RA则能模拟体内天然GLP-1荷尔蒙的作用,与食道与胰脏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可减缓肠胃蠕动、增加饱足感、降低食欲并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达到降血糖与降低体重的效果,间接保护肾脏。减重对糖尿病与慢性肾病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GLP-1 RA对糖尿病肾病有显着的疗效。目前GLP-1 RA也可用于肥胖与痴肥者以协助他们减轻体重。
nsMRA抗蛋白尿减肾硬化
至于nsMRA的临床试验主要是针对已出现蛋白尿的糖尿病患,结果显示它具有抗蛋白尿(antiproteinuric)及减缓肾硬化衰竭的作用。因此nsMRA目前主要用于糖尿病肾病或慢性肾病。
根据治疗指南,肾病患大多需要服用前述4类药物。不过,在实际情况中,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或有能力负担,则另当别论。事实上,若经济条件许可,合并使用4种药物的效果最佳。
勿乱用药 标榜“天然”未必安全
要预防糖尿病引发的肾病本已不易,临床上另一个常见,使情况更复杂的问题,是部分患者乱投医,服用不该吃的药物。来历不明的成药、传统药品,以及不必要的保健品、止痛药都会加重肾脏负担。部分产品虽声称为天然药物,服用后却能迅速缓解疼痛,其实内含成分未必经过检验,可能混入类固醇或止痛成分。
总括而言,预防糖尿病肾病的重点在于妥善控制血糖、血压与其他风险因素,同时戒烟、减重、多运动并注意饮食控制。
在生活习惯方面,我经常强调的,就是多喝水。若没有心脏衰竭或水肿问题,每日应饮用至少8杯水,有助维持肾脏正常代谢操作。此外,也应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药物,特别是传统药品、保健品与止痛药。对于已确诊肾病的患者,低蛋白饮食亦有助于减轻肾脏负荷,减缓肾衰竭。”
【糖尿病“四面埋伏”实体论坛预告】
张贻文医生将会联合普通及上消化道外科顾问郑思琪医生、泌尿外科顾问杨维轩医生及眼科顾问杨铭贤医生,于11月22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糖尿病四面埋伏”。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