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新技术 省时少折磨 让女性癌患都被温柔对待
医句话:
癌症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埃及时代,换言之癌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的健康威胁之一。过去人类对它缺乏认识,在治疗上也拿不出合适的“武器”。直到近代逐渐出现如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人类在这场“人与肿瘤”的交战才不落下风,但面对越来越“狡猾”的癌症,现有的治疗手段仍有不足之处。庆幸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越来越多新技术的诞生,如术中放疗及近距离放疗等,让医生有更多可选择的“武器”,治疗上也能更得心应手。
“在女性群体中,最常见的癌症包括乳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从某个角度来看,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幸运一些,这并非因为癌症较少见,而是因为许多女性常见癌症具备可筛检、可早期发现的特性。
事实上,在目前医学已知的逾百种癌症中,像乳癌、子宫颈癌等都可以透过乳房X光摄影(mammogram)、子宫颈抹片(pap smear)或人类乳突病毒(HPV)检测等方法,在无症状阶段就被发现。
这正是女性对抗癌症的关键优势,即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不仅可提升治疗效果,也大幅提高生存率。
直线加速器放疗(Linear Accelerator,LINAC)是最常见的放疗技术。肿瘤科医生透过精确的射线束射向肿瘤并缩小它,同时也用来控制晚期病例的疼痛及出血等症状。而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IORT)指的是在手术期间进行放疗。适用于早期乳癌即第I期或II期,且病灶单一及局部可控的病例。
具体操作是先由外科医生切除肿瘤,手术期间肿瘤科医生会进行一次性且直接对肿瘤的局部放疗。目的是取代传统术后长达3至5周,且需每日往返医院的放射疗程(15至20次),不仅节省时间也能降低患者的医疗开销,同时大大减低放疗对生活素质的影响,尤其住在距离医院较远地区的患者,可免去舟车劳顿之苦。
近距离放疗或近接治疗(brachytherapy)指的是在体内放射治疗,透过将小型放射源放置在肿瘤内部或靠近部位如阴道或子宫颈,之后可对癌症区域进行高剂量放疗,同时避免其他器官受到影响。常用于第I期高风险、II期甚至III期的子宫颈癌或子宫癌患,根据病情可与外照射放疗或化疗合并使用。
近接治疗 内外夹攻守护器官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近接治疗,是因为它可以发挥更好且精准的局部放疗,同时也能与传统放疗并用。举个例子,一名子宫颈癌的患者经过诊断后须用上高剂量的放疗,但传统放疗是从外至内,高剂量的射线束须穿透患者的尿道、骨骼及直肠等,这就会导致正常细胞组织受到破坏。
因此搭配近接治疗就能发挥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那就是把一半剂量的放射源放置在子宫颈处,另外一半剂量的射线束从外至内,在杀死子宫颈及周遭癌细胞之余,也能避免身体其他器官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但须注意的是近接治疗并非在所有医院皆有。据我所知,除了有肿瘤科部门的政府医院之外,大多数私人医院并没有提供,只有屈指可数的肿瘤专科医疗单位有提供,也因此很多时候患者可能在A医院进行手术,之后在B医院进行其他疗程,然后须转去C医院进行近接治疗,这就会导致治疗上会出现延迟的现象。
选择设备齐全 掌握黄金时机
为何并非所有医院有近接治疗呢?关键就在于这套医疗器材价格不菲,同时有时效性,换言之到了一定时候就必须更换。对大多数私人医院而言,在不确定患者的‘量’情况下就购入仪器且须定期维修,在商言商并不合理。
但从患者角度,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选择具备完善肿瘤治疗中心,即手术、化疗及放疗各项设备包括近接治疗,除了可提供治疗连贯性及便利性,更重要是避免延误治疗的风险。

临床肿瘤专科顾问
癌疗量身定做 非一体适用
谈及癌症治疗难免会会联想到放疗及化疗这两种手术以外的治疗,尤其透过影视作品的‘宣传’,如主角在癌症治疗后掉发等场面,更让人误以为癌症治疗就一定要用化疗或放疗。其实如今癌症治疗已趋向个性化,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案皆不同,可谓量身定做,医生在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时须纳入种种的考量,包括癌症第几期?肿瘤大小?位置?是否有影响到淋巴?或其他器官等。
以女性常见的乳癌、子宫癌、子宫颈癌及卵巢癌等,肿瘤科医生须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健康指数,同时根据病情及复发风险等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治疗。比方说同样是第III期的乳癌,但两名患者分别为80岁及40岁,两人的治疗方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有些患者若复发几率不高,手术后持续观察即可。
再来若是须用上放疗且情况合适,医生会建议采用IORT,那就可以在手术期间进行,无须在术后再进行多次放疗;或者患者的治疗如子宫癌须使用化疗或近接治疗,或合并两者,亦可视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减少复发几率。值得注意的是,卵巢癌手术后一般很少须用放疗,主要是化疗为主,除非是出现癌细胞转移,医生会视情况给予放疗来减轻肿瘤所造成的疼痛。
多学科团队 全方位支持
放疗有哪些常见的副作用呢?疲累、放疗部位会出现一些红肿或不适等,但这些所谓的‘副作用’一般是短期,在疗程数周后就会消失,不会长期存在。此外,诸如IORT或近接治疗等新一代的放疗技术,更精准杀死癌细胞也避免其他正常细胞受到破坏,这无疑是科技带给患者的好消息,即达到更好疗效也能提高生活素质。
须强调,癌症治疗必须是多学科团队,除了主治医生及护士之外,饮食治疗师及心理辅导也能提供全方位支持,让患者在康复道路上走得更好。
认知提升行动未增
纵观这些年所见,国人对癌症的认知是有逐步提升,但认知并不意味有去采取行动。以女性癌症为例,正如我之前提及,大多数女性癌症皆可通过及早筛检而被发现,但迄今主动去做筛检的人数仍未达理想,这也导致很多女性癌症病例被发现时往往属于晚期,进而影响了生存率。
尤其是一些城市以外的地区包括内陆等,不时会发现一些非常严重的乳癌病例,包括肿瘤体积已很大或出现流脓发臭等症状,患者往往是痛到不行才求医,但为时已晚。还有很多时候在城市地区以外的子宫颈癌病例,通常被发现时已第III期了。
网络再发达 也阻不了迷信与沉默
尽管如今网络发达,人手一机,但并不意味对癌症预防有所提升,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发现症状后却不晓得如何求医,第二陷入道听途说的误导中,有者甚至以为不去理会肿瘤会‘自行消失’等,当然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家长不愿‘麻烦’孩子,选择默默忍受。
给予大众尤其是女性的忠告时,如今针对癌症的治疗已非常全面,而筛检是发现癌症的关键词,越早发现且介入治疗,生存率也会更高,同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包括癌细胞出现转移,因此是时候把癌症筛检纳入体检清单吧!”
【实体“女人最痛”医学论坛预告】
陈子健医生将会联同妇产专科顾问陈意萍医生和乳房及乳房重建外科顾问黄楚竤医生,于7月19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女人最痛”。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