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波及全球 你我皆须把好关
医句话:
每年的4月7日被定为世界卫生日,也是与食物安全有关的日子。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物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如何确保它的安全更是至关紧要,皆因每年全球有多达6亿人因食物安全欠佳而患病,当中42万人更因此而丧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必须你我一起努力,学习如何确保你我吃进口的食物是安全且对健康有益。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从生产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食品的安全性。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食品汙染、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物等,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作为一名食品科技师,我的职责之一是确保食品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且在整个供应链中减少食品安全风险。但食品安全不仅是食品行业的责任,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确保自己和家人摄入的食物是安全的。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以下就让我将从食品安全的定义、风险因素、食品行业如何保障食品安全,以及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能采取的行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请问对你而言,食品安全的定义与重要性有哪些?食品安全又是什么呢?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消费的过程中不受汙染,并符合人体健康标准的状态。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微生物安全、化学汙染物控制、食品添加剂管理等。
每年42万人食安丧命
为什么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呢?食品安全不仅关乎个体健康,还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和食品供应链的稳定。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导致:
‧ 健康风险
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细菌感染)每年影响全球数百万人。
‧ 经济损失
食品召回和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成本巨大,影响企业声誉。
‧ 社会稳定
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甚至影响国际贸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用受汙染食品而患病,其中42万人因此丧生。因此,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确保食品安全是所有人的责任。
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哪些?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3大方面,即生物性汙染、化学性汙染和物理性汙染。
生物性汙染
生物性汙染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会导致食源性疾病。
■常见病菌:
沙门氏菌(salmonella)-通常存在于生鸡肉、蛋类、奶制品等。
大肠杆菌(e.coli)-某些毒株可引发严重的胃肠道感染。
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对孕妇、新生儿和免疫力低下者危害较大。
■病毒(virus):
诺如病毒(noroviru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毒,容易通过汙染的水或食物传播。
化学性污染
化学污染可能来自食品生产、加工或环境污染,例如:
农药残留-如有机磷农药,长期摄入可能影响神经系统。
重金属污染-如铅、汞、镉等,可能来源于污染的水源和土壤。
食品添加剂滥用-如非法使用工业染料或防腐剂超标。
物理性污染
物理污染指食品中混入非食品成分,如玻璃碎片、金属碎屑、塑料颗粒等,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扫二维码查食品来源
那食品科技师如何确保食品安全?
‧ 采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通常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GMP和ISO 22000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来规范食品生产流程:
HACCP:通过分析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采取关键控制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ISO 22000:涵盖从原材料采购到食品加工、储存、运输的全流程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 加强食品检测
食品企业会采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如:
微生物检测-检测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重金属检测-如铅、汞、镉等是否超标。
食品添加剂含量检测-确保添加剂在法规允许范围内。
‧ 采用食品保鲜和灭菌技术
食品加工行业应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用于牛奶、果汁等低温灭菌。
高温灭菌(UHT)-适用于奶制品、饮料。
高压杀菌技术(HPP)-可杀死细菌同时保留食品原味。
‧ 供应链可追溯
现代食品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追踪食品供应链,消费者可扫描二维码查看食品来源、加工过程及检测报告。

食物煮好逾2小时 易滋生细菌
那大众该如何确保食品安全?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
‧ 购买食品时的注意事项
查看食品标签-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成分、营养信息等。
选择有认证的食品-如有机食品、无农药残留认证产品。
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尤其是街头摊贩的食品
‧ 食品储存
生熟分开-避免生食污染熟食
■冷藏冷冻大不同
冷藏食品(0至4℃)
冷冻食品(-18℃以下)
此外须定期清理冰箱,避免食品变质和细菌滋生。
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2小时法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煮好的食物如果在室温(25℃至35℃)下放置超过2小时,细菌的生长速度会大幅增加,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对于炎热天气(30℃以上)的环境,建议缩短至1小时。
为什么不能让食物在室温下放置太久?
■细菌繁殖速度快:
在4℃至60℃之间的温度范围内,被称为危险温度区间,细菌会迅速生长。例如:
沙门氏菌-可在20分钟内繁殖一倍
大肠杆菌-能在室温下迅速繁殖,导致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能产生耐热毒素,即使加热也无法去除。
‧ 可能产生有害毒素
某些细菌不仅会增加数量,还会分泌毒素(toxin),即使重新加热 也无法消除。例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会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而仙人掌杆菌(bacillus cereus)常见于米饭和面条,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中心温度75℃方能杀死细菌
‧ 如何正确储存煮熟的食物?
食物应尽快冷却后冷藏(不超过2小时):
浅容器冷却法-将食物放入浅盘或宽口容器(减少厚度,加快冷却)。
冰水浴法-将锅底放在冰水中搅拌,加速降温。
分装冷藏-避免大锅食物长时间处于温暖环境。
冷藏温度控制在4℃以下:
熟食冷藏可保存3至4天,但海鲜、米饭类建议1至2天内食用。
■冷冻可延长保质期:
冷冻温度应低于-18℃,可保存数周到数月(具体取决于食品种类)。解冻时,避免在室温下解冻,建议放入冷藏室或使用微波解冻模式。
■食物加热需达到安全温度:
再加热食物时,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5℃,彻底杀死可能残留的细菌。
‧ 食品加工和烹饪
彻底清洗水果和蔬菜-减少农药残留。
避免生熟交叉污染-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处理生食和熟食。
■确保食品烹饪达到安全温度:
家禽:75℃
牛肉、猪肉:63℃至70℃
海鲜:62℃
‧ 外出就餐食品安全
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避免食用路边摊未加工食品。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品,如生鸡蛋、生海鲜等。
‧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多关注食品安全新闻,学习常见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如沙门氏菌感染、李斯特菌病等,并向家人和朋友科普食品安全知识。
简单来说,食品安全涉及整个食品供应链,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食品科技师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食品安全意识,从食品购买、储存、加工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安全可控。食品安全不仅是食品行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更加安全的食品环境。
食品安全,从你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