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陈学瑜-生物制剂与JAK抑制剂-对治溃疡性结肠炎-手术率大幅降

陈学瑜 / 生物制剂与JAK抑制剂 对治溃疡性结肠炎 手术率大幅降

问:医生,你好。我的丈夫45岁。今年3月,他因为反复腹泻和便血,最终住进医院,并确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因为便血严重,导致最终要手术切除大肠。医生说,这病早期没有症状,可能已经潜伏一段时间,只是丈夫没有发现。

Q1: 丈夫向来照顾饮食,没有三高,也没有便秘等肠胃的问题,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病?是否还有哪些因素被我们忽略了?
Q2: 若能早期发现,是否能够避免切掉大肠?
Q3: 目前丈夫已接受第二次手术除去造口和恢复排便,请问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Q4: 此病是否有早期的筛检?我担心孩子得到遗传?家人是否需要进行检查?

谢谢医生解答。

 

 医生解答:

你好。谢谢你的问题。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它在西方社会较普遍,在亚洲地区的病例较少。它会导致结肠内壁发炎和溃疡,从而引发血性腹泻、腹痛、疲劳和体重减轻等症状。除此之外它也可影响眼睛、皮肤、关节等。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并不清楚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不过以下因素有可能造成:

  1. 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结肠内壁,引起炎症。
  2. 遗传因素
  3. 环境因素:细菌感染、饮食、压力和抗生素等都可能是病因,但这些因素都不是很明确。
  4. 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慢性炎症。

那么溃疡性结肠炎会遗传吗?是的,在一定程度上。遗传因素确实会造成影响,家庭成员中有人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会增加患病风险,但这并不能保证孩子一定会患上。一些族群如阿什肯纳兹犹太血统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无法治愈 惟有药可控

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但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多数病人只需使用药物就可有效控制病情。这药物是氨基水杨酸盐(5-ASA),例如mesalazine,这药物可长期服用,可减低大肠发炎的风险。长期大肠发炎会引起并发症包括大肠癌。

假如一种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那么医生可以考虑多加一药物。通常是免疫调节剂。假如还是不受控制的话,那么医生就会考虑生物制剂,例如infliximab、adalimumab,靶向免疫系统的特定部位。又或是JAK抑制剂(Janus Kinase Inhibitor),例如tofacitinib,用于中度至重度病例,这些药物都非常有效,也可以大大降低病人需要开刀的几率。唯一的问题是,这些药物非常昂贵,而且需要长期使用。

在大肠发炎时,医生也得使用类固醇药物来缓解病情。严重的发炎会导致血便与大肠爆裂。类固醇药物只适合短期使用,不可长期服用,因为会有副作用。至于病人是否需要动手术的问题,自从有了生物制剂与JAK抑制剂治疗后,病人需要做手术的几率大大减少。除非:

  • 药物治疗无效
  • 严重并发症(例如结肠穿孔、出血、中毒性巨结肠)。
  • 结肠癌高风险或已发展至结肠癌
  • 因持续发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J型袋助免永久造口

至于手术的类型,通常是把大肠切除。大肠切除术,也即是切除结肠和直肠,这可治愈溃疡性结肠炎。通常随后进行回肠袋肛门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亦称J型袋),病人一般无需永久性造口袋即可排便。

我在这也回答你的疑问:

溃疡性结肠炎与饮食无关,更与“三高”没有任何关系。

假如及早发现与治疗,可以避免病情恶化。好多病人其实已经有症状,只是觉得这些症状不重要,而错失了治疗的黄金时期。治疗的方法就如我之前的建议,是渐进式的。经过适当的治疗,多数病人都不需要开刀。

假如大肠已经完全切除,病人就已完全康复。不过假如还有直肠的话,那病人的直肠就有可能炎症复发。有J型袋的病人也可出现贮袋炎。

当然溃疡性结肠炎并非仅限于结肠。许多患者会出现肠外表现,即影响其他器官的症状或疾病。肌肉骨骼系统,中轴关节炎,这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或骶髂关节炎(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

皮肤是另一重要的一部分。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牛皮癣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更常见,这是由于免疫重叠所致。

无有效筛查方式

眼睛是另一可能被影响的器官。巩膜外层炎症状包括轻度眼部发红、刺激,与肠道炎症同时发生。葡萄膜炎或虹膜炎则会出现眼部疼痛、发红,伴有光敏感和视力模糊。肝脏和胆道也会受影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是最严重的。假如不受控制,病人最终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贫血与骨质疏松症也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筛查方法来确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家属,尤其是没有症状的家属。虽然家属有可能患上溃疡性结肠炎,不过发生的几率并不高。
 

陈学瑜 / 生物制剂与JAK抑制剂 对治溃疡性结肠炎 手术率大幅降
陈学瑜(肝肠胃内科)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问医 · 陈学瑜(肝肠胃内科)· 2025.08.24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