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心衰 猝死 除了血管阻塞 心脏“走电”杀机更甚

医句话:
科技日新月异,如今智能手表也配备心电图功能,且准确度极高,对侦测心律不整大有帮助。心律不整或可致命,虽未必人人都需筛查,但有家族病史者,或患有高血压的年长者,均属高风险,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许多人不知道,心律不整(arrhythmia)可能会致命。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ib,简称房颤)有机会引致中风或心衰;心室早期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则可能是某些心脏疾病的征兆,若长期未经治疗,会有猝死风险。

让我们先厘清‘心律不整’的定义。许多人以为心跳过快或过慢就是心律不整。确实,根据医学上的定义,心律不整分为心跳过快(tachycardia)(每分钟超过100次)与心跳过慢(bradycardia)(每分钟少于60次),但若这些情况只是出于生理上的暂时变化,并不算是真正的心律不整。

所谓生理上的暂时变化,比如生气、疼痛、发烧、脱水、贫血、怀孕、甲状腺问题等,都可能让心跳加速;同样地,若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beta-blocker),则会让心跳变慢。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只需治疗潜在病因便能逆转,不能称作是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 源自电路异常

心律不整,必须是心脏的‘电路’出现异常。人体心脏内有一颗‘电池’,正是位于右心房的窦房结(Sinoatrial,SA node)。窦房结会发出电讯号,传到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AV node),再分布至左右心室,让心室收缩。此时,右心室把血液送往肺脏换气,而左心室则将含氧血液泵送到全身。这就是一条正常、完整的‘电路’。凡是不经由这条正常路径产生的心跳节律,都属于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未必会有明显症状,但患者也可能感觉心脏扑通扑通乱跳、心跳漏一拍、心慌、气短、胸痛、心脏不适、头晕等,甚至可能会因头晕而跌倒。

那么,刚才提到心律不整分为心跳过快与心跳过慢,那心跳过快可能是哪些情况呢?

心跳过快房颤作祟

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房颤。随着年纪增长,心房有可能会变大。试想像心房就像一个墙壁布满电线的房间,当心房逐渐撑大,电线也会被拉扯,引发短路,‘电池’一下子发出大量讯号,导致心跳紊乱。

房颤通常与年龄有关,患有高血压、心脏瓣膜问题、甲状腺异常、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肥胖等人群也有更高的风险。

血栓堵塞 併发中风肠肢缺血

房颤可能引发两个严重问题。第一个是血栓阻塞。由于心跳紊乱,血栓容易在心脏内形成,当心脏泵血时,血栓可能随血液流向大脑,堵塞血管,引致脑中风;若流向腹部或脚部,则可能诱发急性肠道或下肢缺血。

由于房颤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中风后才被发现原来早已有潜在的房颤。

而当血栓堵塞腹部血管时,则可能引发急性肠道缺血。肠段会因缺血而坏死,肠道内的细菌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甚至致命。这种情况可能仅表现为腹部疼痛或不适,却恶化极快,肠道可能在一夜之间坏死,许多患者甚至来不及确诊就已身亡。因此,医生必须高度警觉,一旦有临床怀疑,就应立即安排检查。

若血栓流向脚部,可能引发急性下肢缺血,脚部会变冷、变色、出现疼痛。这同样会致命,但由于症状明显,通常较易察觉,得以及早治疗。

心跳紊乱拉扯 心脏逐衰竭

房颤的第二个问题,是心脏衰弱。这是因心跳紊乱导致心脏过度疲劳,加上长期被拉扯,功能逐渐下降。

治疗房颤,一般会使用控制心跳的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合并抗凝血药物(俗称清血药)以预防中风。若无法耐受药物或情况严重,可能需考虑进行心脏消融术(ablation),即以电烧、冷冻或脉冲场方式破坏异常心律的起源。

心室乱放电 心跳似漏拍

除了房颤,其实更普遍的是心室早期收缩(PVC)。许多患者会说,感觉心跳好像漏了一拍,这就是PVC。

这是怎么来的呢?简单来说,就好比心室的某个部位‘自立门户’,变成像窦房结或房室结一样的起搏器(pacemaker)。当窦房结发出信号时,这个心室部位也跟着发放信号。

诱因消失自然改善

事实上,许多人都有PVC,尤其是身形较瘦、怀孕、有胃酸倒流,甚至压力过大的人。不过一般情况轻微,很少会出现明显不适,而且PVC一般在诱因消失后会自然改善。

我有一位患者,是我们医院加护病房的护士,长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她因心悸而求诊,心电图(ECG)显示大量PVC,服用抑制心律不整及抗焦虑药物后效果仍不理想,情况甚至严重到需要入院。后来她结婚,把工作辞了,PVC竟然就消失了。

PVC频繁出现 心抖恐致命

病情轻微的PVC并无大碍,但部分PVC可能与心脏受损或某些心脏疾病有关,这类情况可能带来严重的猝死风险。

若曾发生心脏病发或心肌炎,心脏可能因此受损而留有疤痕,容易出现PVC。也有部分人天生罹患某些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心室内会出现过多纤维组织,同样可能出现PVC。

若只是偶尔出现PVC,通常无需太担心。但当PVC频繁出现,甚至连续发生时,心脏就像在发抖,无法有效输出血液,这也是许多人无故猝死的原因之一。

须植入除颤器防猝死

因此,如怀疑有相关问题,应接受检查,若有家族病史,更应提高警觉。ARVD患者通常须终身使用自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aICD),这种装置会在出现异常心律时自动释放电击,恢复正常心跳,预防猝死。

另外,有些人除了正常的‘电路’外,心脏另一侧多了一条异常传导路径,比如预激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WPW syndrome),便可能引发室上性心跳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典型表现为心律忽快忽停。

但这类情况并不常见,通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或在二三十岁、五六十岁时才出现症状,可透过药物控制,也可采用心脏消融术,将异常传导路径烧除。

_
李立群医生(Lee Li Ching)
心脏内科顾问



SSS心跳慢 老年人晕倒元凶

刚才说了各种心跳过快的心律不整类型,那心跳过慢,又可能是什么情况呢?

有可能是房室结决定‘罢工’,窦房结发送了两三次讯号,房室结却只传导一次,导致心脏泵血不足,这种情况称为‘病窦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SSS)。

供血不足 常头晕喊累

SSS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也是他们晕倒的主因之一。患者通常不会觉得心跳变慢,反而可能感到心跳变快,出现心悸、心慌、气短等症状,但因血流不足,也可能出现头晕、异常疲倦等情况。症状往往不明显,患者可能是在因头晕跌倒送院后,才发现原来患有SSS。

在治疗方面,不同于心跳过快,心跳过慢没有口服药物可用,因此,长期调节心跳的唯一方法是植入起搏器。起搏器可预先设定一个心跳标准,当心跳降至低于标准时,便会自动启动,释放讯号以恢复正常心跳。

动态监测揪无症状心律不整

要如何侦测无症状的心律不整?标准心电图(ECG)是常见的筛检方式,但它只能记录约30秒的心电图,若心律不整为阵发性,未必能侦测到异常。

这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仪(Holter monitor)便可能派上用场。患者需佩戴仪器持续记录1天、3天或7天的心电图。若仍无法侦测,在别无他法之下,可能会采用植入式心脏监察仪(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ILR)以长期观察心律。

ILR助长期监测心律

为了诊断心律不整而动手术植入仪器,听起来似乎很极端,但在临床医疗中确实会发生。不过这类情况非常少见,因为即使无法捕捉心律异常,通常能透过其他方式检查心脏是否有结构异常(如前面提到的ARVD),而评估猝死风险。

此外,也可能会安排血液检查,以确认心律异常是否与贫血、甲状腺问题或电解质失衡有关。而压力测试(stress test)则可用来判断是否有动脉阻塞,或心律不整是否由运动压力引起。

至于一般的血压计或脉搏血氧仪(pulse oximeter)虽然也能显示心率,但通常无法分辨心跳是否规律。若心跳紊乱,可能会显示心率偏低,甚至出现‘错误’讯号。

智能手表配备ECG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市面上一些智能手表已配备心电图功能。不少研究显示,智能手表的心电图能准确侦测心律不整,部分类型甚至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在临床研究中用于评估房颤。

如前所述,ECG与动态心电图仅能记录短暂的心电图,而智能手表可长时间佩戴,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异常心律。在临床上,也确实遇过一些案例,ECG未发现异常,甚至有一位患者多年无法确诊,最终却透过智能手表侦测到房颤。发作时手表会发出提示并自动记录心电图,患者向我展示的记录相当准确,让我十分诧异。

单导仅供筛检非确诊

尽管如此,与具备12导程(12-lead)的ECG相比,智能手表仅为单导程(single lead),且患者的活动可能影响接触,准确度仍有限。目前它仅能作为筛检工具,而非确诊用途。不过,大众应提高警觉,若从智能手表中发现心律异常,应就诊作检查。

这项功能对诊断大有帮助,但智能手表并非人人都能负担。事实上,即便是ECG筛检,医学上也未建议每个人都定期进行。

不过,对于高风险族群,如有家族病史、高血压或心脏疾病的年长者,定期筛查便相当重要,并应留意相关症状,一旦出现应尽早就诊。至于一般民众,马来西亚的医学指南建议30岁以上者定期体检,若有条件,也可考虑纳入ECG检查。

【3大沉默杀手实体论坛预告】
李立群医生将会联合血管及血管内腔外科顾问陈楷栋医生和肝肠胃内科顾问曾瀚庆医生,于9月27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3大沉默杀手”。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郑雪欣  .2025.09.1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