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咳嗽别当小事 持续头痛恐藏脑瘤
医句话:
看似不起眼的咳嗽或头痛,若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是脑肿瘤的警讯。及早发现潜伏于大脑的肿瘤,仍是目前防治脑肿瘤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提高大众对脑肿瘤症状的认识与警觉性,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
“脑肿瘤(brain tumours)指的是大脑内或附近的细胞异常生长。它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的疾病种类,可发生在脑组织或者在脑组织附近,比如神经、垂体、松果体及复盖大脑表面的膜层。
起源于大脑称之为原发性脑肿瘤,若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扩散到大脑的,即为继发性脑肿瘤,或转移性脑肿瘤(metastatic brain tumours)。
有些类型脑肿瘤一般不会出现癌变,被称为非癌性脑肿瘤或所谓的良性脑肿瘤。至于有些类型脑肿瘤则通常有癌性,也就是所谓的恶性脑肿瘤。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生长缓慢的脑肿瘤,而后者则生长迅速,不仅破坏脑组织甚至可能扩散到其他器官。
最常依起源与分级分类
临床上除了依起源区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之外,也会依分级分为早期或晚期,良性或恶性,或再依组织学分为神经胶质性(glial)及非神经胶质性(non-glial),但一般上以前两者最常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继发性即从其他部位扩散的转移性脑肿瘤皆属于恶性,只有少部分的病例是良性。
原发性脑肿瘤包括胶质瘤及相关脑肿瘤、脉络丛肿瘤(choroid plexus tumours)、胚胎性肿瘤(embryonal tumours)、松果体瘤(pineal region tumours)、神经肿瘤(neuronal and mixed neuronal-glial tumours)、垂体瘤(pituitary tumours)及其他脑肿瘤,而最常见的就是脑膜瘤(meningioma)。
1/3脑瘤属脑膜瘤
脑膜瘤占脑肿瘤病例三分之一,属原发性脑瘤的一种,它是发生在脑部外层保护膜即脑膜(meninges)。惟庆幸的是,超过80%的脑膜瘤病例是属于良性肿瘤,并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脑膜瘤的分级如下:
约80%为第一级(Grade 1):生长缓慢,为良性。
约17%为第二级(Grade 2):具局部侵袭性,需密切监测。
约3%为第三级(Grade 3):属于恶性,生长快速,且复发几率高。
脑膜瘤4大危险因素
为何会有脑膜瘤呢?根据研究,有4大危险因素,包括女性(研究发现或与女性荷尔蒙变化有关,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曾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有特定遗传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第二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NF2)的患者,最后就是中年至长者族群。
先讲述两个近期的病例;一位42岁女性室内设计师,因头痛逾一个月却没有好转迹象,于是前往私人诊所求医。医生检查后怀疑有其他因素,于是转介到医院进行磁力共振造影(MRI),赫然发现大脑有6公分大小的肿瘤,目前已安排手术切除。
另外一名62岁的男性,有多年的抽烟史,惟近期已戒烟。他咳嗽了5个月,但却没有好转,最终在妻子陪同下前往医院挂号呼吸内科(respiratory)门诊。在综合不同因素后,医生怀疑可能有其他因素,经过影像扫描后,证实已出现多处转移性癌症,包括从肺部扩散到大脑的脑肿瘤,且已属于晚期阶段,考虑到肿瘤体积及分散不同区域,因此目前已安排进行放射治疗。
治疗不能只看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脑肿瘤的治疗方案并非纯以体积大小一概而论,反之须把更多因素包括肿瘤类型、分级及患者情况纳入考量中。同时前线医护人员对一些‘不起眼’症状保持警惕,也是值得被赞许,很可能及时挽救一名脑肿瘤患者。
原发性脑瘤 GBM最常见也最凶
在原发性脑瘤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最常见及最恶性的。病发率为约10万人中有3例,平均存活期约6至18个月以及5年存活率仅有约5%
治疗策略包括尽可能完整且安全手术切除,之后再安排术后由肿瘤科医生进行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由于它的恶性程度极高,即使经过积极治疗,预后仍差,迄今仍属于脑神经外科及肿瘤科医生的一大挑战。
继发性脑瘤 转移性占最多
至于继发性脑肿瘤,即所谓转移性脑肿瘤是最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类型,远超过原发性脑癌的数量,估计占60%以上,反之原发性脑肿瘤大约有40%而已。
有哪些癌症常出现转移性脑肿瘤呢?通常发生在男性多是来自肺癌(如之前提及的病例)。至于女性则多来自乳癌。而白种人是来自黑色素瘤(melanoma)。
此外,大肠癌、妇科癌症(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肾癌,也可能转移至脑部形成脑转移瘤。这类情况常见于年长患者,毕竟癌症的发生率与年龄确实息息相关。

脑神经外科顾问
清醒开颅手术 避免损伤关键脑区
倘若肿瘤位置过深靠近重要神经区域如语言区、运动区等,治疗策略需更谨慎;核心原则是安全且最大切除加上保留脑功能;得利于科技的进步,如今通过清醒开颅手术(awake craniotomy),即在手术中让患者保持清醒,借由对语言或运动反应的即时监测,协助医生避免损伤关键脑区。
同时结合影像导航手术(neuronavigation),利用CT/MRI影像搭配即时定位系统,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借由这些技术,能在治疗与功能保留之间取得更佳平衡。
术中拉小提琴做数学题
须特别提及清醒开颅手术,这是一种开放式脑外科手术,但参与手术除了操刀的脑神经外科医生之外,也包括麻醉科、精神科、心理治疗师、脑神经内科医生(neurologist ),甚至言语治疗师(speech therapist)等,属于多学科(MDT)的治疗模式。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是清醒且被允许进行日常活动,如拉小提琴、做数学题或写稿等,依患者的兴趣而定。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医生可以在确保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功能。
萤光影像导航 助攻保安全
近年来是否有增加更新技术呢?有,事实上,这些年来医疗科技不断进步,也为脑瘤治疗中带来一些重要的创新,比如:
萤光导引手术(fluorescence-guided surgery) 是透过特殊药物让肿瘤细胞在术中发出萤光,协助医生更清楚辨识并完整切除肿瘤。
影像导航系统(Image-Guided Surgery,IGS) 则结合术前CT/MRI影像与即时追踪技术,提高手术定位与安全性。若再搭配AI神经纤维追踪(tractography),可将脑部白质传导束视觉化,降低功能区受损风险。
伽玛刀聚焦杀瘤 无法手术者适用
另外精准放射治疗如立体定位放射手术(SRS),或者如伽玛刀(Gamma knife),针对肿瘤发出聚焦高能放射线,破坏病灶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特别适用于无法手术的病灶或高风险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伽玛刀是如今很常见的脑肿瘤治疗方式,也是脑外科及肿瘤科医生合作的项目之一。
年长脑瘤症状 误为头痛失智
对普罗大众而言,因脑肿瘤的症状多样,常因它所表现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如咳嗽或头痛等而延误诊断,这点在长者群尤为明显,很多时候发生在长者的脑瘤常被误认为偏头痛或失智症及认知退化等。
脑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改变、癫痫发作、四肢无力、麻木、语言困难、记忆力下降及混乱、平衡与协调障碍。再次强调,任何持续、渐进或突发作的神经症状,都应提高警觉。
无常规筛检方式
那脑肿瘤是否有早期筛检方式呢?很遗憾的说,迄今尚无有效常规建议的脑肿瘤筛检方式,因此从医生的建议是人人都必须提升对脑瘤症状的认识与警觉性,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尽速接受专业医疗评估与影像检查包括MRI或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再次强调‘及早发现’仍是目前防治脑肿瘤最有效的方法。
脑肿瘤是一个复杂且具挑战性的疾病,庆幸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民众意识提升,不少患者能够得到及早诊断与适当治疗,惟坦言迄今仍有患者错失抢救机会,比如之前提及那位62岁男性患者,对医生或患者及家属都是很难过的事。
身为一名脑神经外科医生,我呼吁民众若本身或亲友出现持续性神经症状如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却持续很长时间的‘小动作’如咳嗽或头痛等,千万别轻忽,应立即就医评估。早期发现及尽快治疗,将是脑肿瘤患者拥有健康与生活品质的关键词。”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