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线上

药少不等于疗效差  个性化治疗 MS患者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反复发作、易造成神经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自体免疫疾病,好发于20至40岁青壮年,影响范围涵盖视力、运动神经、知觉、认知与生活功能。过去许多病友需要长期规律治疗与密切追踪,难免会对“是不是要一辈子吃药”感到焦虑,也常觉得生活节奏受到限制。随着医疗照护方式的进步,如今治疗策略更强调个性化与提升生活品质,让病友在兼顾疗效的同时,也能拥有更多掌握与选择的空间。

治疗目标:减复发 减失能 维护认知

亚东纪念医院神经医学部朱昱诚医生表示,多发性硬化症治疗的核心目标包括减少复发次数、减少将来的失能以及维护认知功能,这3大面向也是病人最关心的生活关键。由于多发性硬化症好发于20至40岁的青壮年族群,患者常正处于职涯、婚姻、生育等重要阶段,因此治疗不只要有效,也要能融入生活节奏。

朱昱诚医生强调资讯透明是关键,在诊断初期详细说明病灶位置、目前健保给付的治疗选项与相关药物治疗方式,从每日注射、每两周注射,到口服药物甚至单株抗体等,每种药物的频率、副作用与便利都有所差异。朱医生认为:“让病人参与治疗选择,能提升顺从性与自我掌控感,也能减轻对疾病的焦虑。”

照护线上

中重度牛皮癣迎新突破   口服标靶药锁定病灶 突破针剂限制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皮肤科邱足满医生表示:“牛皮癣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皮肤外观的改变可能影响其工作表现、社交互动与自信心;而严重瘙痒也常干扰睡眠,进一步影响生活品质。”邱足满医生进一步指出,过去牛皮癣的治疗以疗效良好的生物制剂为主,近年则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标靶药物─TYK2抑制剂问世,其治疗机转精准,治疗成效佳,为中重度牛皮癣患者带来生物制剂的针剂之外的口服药物优异选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精准治疗选项,包含生物制剂与TYK2抑制剂等新型口服小分子标靶药物。相较于传统药物,这类标靶治疗可直接抑制牛皮癣相关的发炎讯号,兼具疗效与安全性,且因口服剂型使用便利,有助提升患者的治疗顺从性。”

并非只是皮肤病 中重度成全身共病

牛皮癣(Psoriasis)是一种慢性、自体发炎性皮肤疾病,因免疫系统异常活跃,导致皮肤反复发炎、角质增生,进而出现红色斑块与银白色鳞屑。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皮肤科邱足满医生说明,临床上常以“手掌法则”简易评估病灶面积:将手指自然并拢,掌心与手指的总面积约等于身体表面积的1%。若患者牛皮癣病灶总和超过10%体表面积,便属于“中重度牛皮癣”,代表皮肤受影响范围广泛,须积极评估进一步治疗选择。

照护线上

中重度牛皮癣迎新突破   口服标靶药锁定病灶 突破针剂限制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皮肤科邱足满医生表示:“牛皮癣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皮肤外观的改变可能影响其工作表现、社交互动与自信心;而严重瘙痒也常干扰睡眠,进一步影响生活品质。”邱足满医生进一步指出,过去牛皮癣的治疗以疗效良好的生物制剂为主,近年则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标靶药物─TYK2抑制剂问世,其治疗机转精准,治疗成效佳,为中重度牛皮癣患者带来生物制剂的针剂之外的口服药物优异选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精准治疗选项,包含生物制剂与TYK2抑制剂等新型口服小分子标靶药物。相较于传统药物,这类标靶治疗可直接抑制牛皮癣相关的发炎讯号,兼具疗效与安全性,且因口服剂型使用便利,有助提升患者的治疗顺从性。”

并非只是皮肤病 中重度成全身共病

牛皮癣(Psoriasis)是一种慢性、自体发炎性皮肤疾病,因免疫系统异常活跃,导致皮肤反复发炎、角质增生,进而出现红色斑块与银白色鳞屑。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皮肤科邱足满医生说明,临床上常以“手掌法则”简易评估病灶面积:将手指自然并拢,掌心与手指的总面积约等于身体表面积的1%。若患者牛皮癣病灶总和超过10%体表面积,便属于“中重度牛皮癣”,代表皮肤受影响范围广泛,须积极评估进一步治疗选择。

照护线上

血糖稳就没事?肾脏已“无声受损”! 你不知道的糖尿病护肾盲区

一位60岁的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HbA1c)高达10.2%,已进入第三期慢性肾脏病,尿蛋白指数偏高。卫生福利部南投医院副院长庄宗芳医生指出:“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调整治疗策略,将其中一种降血糖药物更换为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排糖药(SGLT2抑制剂)。”

在长达两年多的追踪期间,患者的糖化血色素稳定降至7.2%,肾丝球过滤率(eGFR)由33提升至40以上,尿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也从200降至约102mg/g,蛋白尿情形明显改善。不仅血糖控制获得良好成效,肾功能也呈现稳定甚至略为回升的趋势,成功延缓肾脏功能恶化。

庄宗芳医生提到,透过适当的药物选择与持续的医疗追踪,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是有机会获得改善的,也提醒民众及早介入治疗的重要性。

微量Vs巨量蛋白尿期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血糖控制稳定,就不需要太担心其他问题。但在临床上,却常见到血糖看似良好,肾功能却悄悄恶化的案例。庄宗芳医生指出,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几乎都会出现肾病变。由于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往往毫无察觉。如果同时没有控制好血压、饮食,或长期使用止痛药(如NSAIDs),就可能加速肾脏受损,进入“微量白蛋白尿期(microalbuminuria)”。

照护线上

类风关恐致肺纤维化 高危群宜及早查肺

“一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关节肿痛就诊,透过胸部影像检查,意外发现肺部已纤维化。由于患者平时仅偶尔咳嗽,并未察觉异状,导致延误治疗时机。”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黄建中医生表示,肺纤维化会让肺部渐渐失去弹性,严重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即使初期没有显着症状,若患者具有肺纤维化高风险特性,应尽快进行第一次的肺功能检查,依据检查结果持续追踪,以便及早发现与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不仅影响关节,还可能出现间质性肺病、肺纤维化、心血管疾病、皮肤结节、干眼症和周边神经病变等。由于患者大多不晓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造成肺纤维化的潜在风险,因而忽略呼吸道症状。黄建中医生指出,肺纤维化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恶化,可能出现干咳、运动耐受力下降、容易疲倦、呼吸急促等状况,使工作与日常活动受到限制。当病情进展至后期时,患者即使静止不动也会感到喘息,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肺纤维化恐致命 肺检要跟上

照护线上

保护子宫与膀胱 防沾黏医材 降剖腹产并发症

“曾经遇过一位三十多岁的产妇,由于前两胎都是剖腹产,所以第三胎也是采用剖腹产。因为之前的剖腹产并未使用防沾黏医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产时,发现膀胱与子宫已经出现较严重的沾黏。”高雄长庚医院妇产部产科黄坤龙医生表示,“由于膀胱和子宫的沾黏,手术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医疗团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分离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损。最终手术顺利完成,并让胎儿成功分娩,不过手术时间便拉长许多。”

接受过多次剖腹产的患者更容易面临术后沾黏的风险,因为反复手术会增加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沾黏的可能性,进而引发骨盆腔疼痛或影响肠胃道功能等问题。黄坤龙医生指出,“然而,不仅是这些高危险群,年轻的妈妈或其他接受妇科相关手术的女性,也需要注意术后沾黏的状况。”

术后沾黏主要由手术过程中的组织损伤所引发,因为修复过程中可能伴随发炎,并促使纤维母细胞增生,进而形成沾黏。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不过沾黏的程度会因个人体质而有所不同,某些疾病(如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也会增加严重沾黏风险。

术后无声无息 腹胀恶心恐是警讯

照护线上

嘴唇冒水泡怎麽办? 坏坏唇疱疹来袭 这些事千万别做

唇疱疹是发生在唇部的小颗水泡或溃疡,如果你曾发作过,你知道当有点刺刺痛痛的,唇边嘴角有点烧灼感之际,就是唇疱疹再度造访的日子。

唇疱疹通常是在孩童时期,甚至婴儿时期感染了单纯疱疹第一型,疱疹病毒躲在神经细胞中,免疫力比较差的日子,病毒可能就跑出来作祟,形成会痛的、红红的小水泡或溃疡,经过几天后才结痂、愈合。本身免疫力正常的人,通常在10天至两周之内恢复。

由于唇疱疹发作位置很明显,患者常常会因为不时出现的溃疡或一颗明显水泡而感到难为情。更讨厌的是,唇疱疹总是出其不意地找上门。据统计,长过唇疱疹的人里面,大约有5%到10%的患者会反复受唇疱疹之苦,一年需要体验超过5次。

防晒护唇 睡好是关键

哪些状况会增加唇疱疹再度造访的机会呢?许多患者会发现,只要最近累一点、压力大,就会显现在唇部。所以以下状况都会增加唇疱疹的出现机会:

1.感冒、发烧。
2.嘴唇受伤,临床上常见的是“雾唇”之后,或长时间曝晒后,许多患者会出现唇疱疹。
3.正在月经周期
4.情绪起伏大
5.服用类固醇
6.体力过度劳累,例如过量重训。

照护线上

中医师教你登大人 转骨最佳时机 营养睡眠运动全解析

“曾经遇过一位念国二的男生,身高仅约150公分,不过他来就诊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闷痛。”张若伟中医师表示,“经过诊察后,我发现他有胃食道逆流的问题。”

因为青少年不太会表达,所以问题也就一直没有解决。张若伟中医师说,当时帮他从调整肠胃功能下手,经过调养后不但胸口闷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进步,目前已达165公分,让家长又惊又喜。

影响小朋友身高与体格发育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张若伟中医师说,其中,遗传是最重要的先天因素,也就是从父母继承来的基因。至于后天因素,则包括营养、运动习惯、睡眠品质等。若青少年有一些先天性疾病,或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内分泌异常,也可能对身高产生影响。

照护线上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 抢时间救命! 搭配免疫化疗 ADC助增反应率存活期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简称DLBCL)是一种有机会治愈的疾病,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曾碰过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患者,他的淋巴瘤在第一线治疗缓解多年后又再复发。”林口长庚医院血液科施宣任医生表示,“患者过去曾因罹患肺癌切除过肺脏,身体状况难以承受自体干细胞移植,面临治疗选择相当有限的困境,状况一度很不乐观。”

幸运的是,当时针对DLBCL淋巴瘤的突破性新治疗–抗体药物复合体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刚好核准通过。根据临床试验数据,针对复发的病患,若于治疗时再加上ADC药物,完全反应率是传统化疗的两倍,整体存活期更较传统化疗增加将近3倍!因此当时在讨论后,立刻帮患者将ADC药物加入治疗组合中,后续也顺利地达到完全缓解快1年,目前没有复发迹象,持续门诊追踪。

复发具抗药性 急需新治疗突破

DLBCL是台湾最常见的淋巴瘤。根据国健署癌症登记报告,台湾1年新增超过4000例淋巴癌个案中有9成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癌,超过一半是恶性度很高的DLBCL,不仅进展快速,且可能侵犯全身器官,因此治疗要越快越好,尽量避免等待空窗期。

照护线上

糖友慎防心脏衰竭 检测预防可以这样做

李:新陈代谢兼肾脏内科顾问李洮俊医生

问:请问糖尿病患需要留意哪些并发症?
李:糖尿病患不管是一型还是二型,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会产生因为高血糖状态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并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的话可能就是酮酸中毒或者是高血糖昏迷,慢性的话就是因为长期高血糖,我们的器官譬如眼睛、心脏、肾脏泡在糖水里面,就会引起的一些眼睛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或者是大血管病变,所以糖尿病患为了要避免这些造成健康危害的问题,平常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好的话,就可以避免这些合并症或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