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子宫与膀胱 防沾黏医材 降剖腹产并发症
“曾经遇过一位三十多岁的产妇,由于前两胎都是剖腹产,所以第三胎也是采用剖腹产。因为之前的剖腹产并未使用防沾黏医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产时,发现膀胱与子宫已经出现较严重的沾黏。”高雄长庚医院妇产部产科黄坤龙医生表示,“由于膀胱和子宫的沾黏,手术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医疗团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分离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损。最终手术顺利完成,并让胎儿成功分娩,不过手术时间便拉长许多。”
接受过多次剖腹产的患者更容易面临术后沾黏的风险,因为反复手术会增加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沾黏的可能性,进而引发骨盆腔疼痛或影响肠胃道功能等问题。黄坤龙医生指出,“然而,不仅是这些高危险群,年轻的妈妈或其他接受妇科相关手术的女性,也需要注意术后沾黏的状况。”
术后沾黏主要由手术过程中的组织损伤所引发,因为修复过程中可能伴随发炎,并促使纤维母细胞增生,进而形成沾黏。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不过沾黏的程度会因个人体质而有所不同,某些疾病(如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也会增加严重沾黏风险。
术后无声无息 腹胀恶心恐是警讯
术后沾黏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让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胀气、恶心,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肠阻塞的状况,而需要进一步接受手术治疗。为了降低术后沾黏的状况,医生会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完成手术后也会清除血块。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也有防沾黏医材可以使用。
很多产妇会向医生询问关于沾黏的问题,例如不使用防沾黏医材会不会影响下一胎怀孕或下一次剖腹产、术后沾黏可能造成哪些并发症等。黄坤龙医生说,因为手术后的复原过程本身就可能形成沾黏,所以在进行各种妇科手术后,一般会建议使用防沾黏医材,帮助降低发生严重沾黏的风险。
临床上在选择防沾黏医材时,通常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包括国际认证与安全性、患者的实际需求等。黄坤龙医生说,首先会建议采用通过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或欧盟CE等国际认证,以确保医材的安全性及效果。
目前防沾黏医材有多种形式,包括膜状、胶状、水状、喷雾型等,每种形式各有优点。一般认为喷雾型防沾黏医材的复盖效果较好,特别是在沾黏区域不规则的情况下。黄坤龙医生说,若患者曾经接受过多次腹部手术或存在严重沾黏的状况,通常建议使用喷雾型防沾黏医材,因其能有效复盖复杂部位并降低沾黏风险。
喷雾医材 防沾黏能止血
“传统防沾黏医材是一片膜状,可以舖在想要复盖的区域。”黄坤龙医生说,“喷雾型防沾黏医材具有较好的操作灵活性,能均匀地复盖表面,对于形状不规则或难以接触的部位时会比较方便。”
喷雾型防沾黏医材除了防沾黏的功能外,还具有部分止血的效果。黄坤龙医生说,在剖腹产手术中常遇到针孔会出血的状况,喷洒喷雾型防沾黏医材后也能帮助针孔止血,减少术后出血的风险。
除了剖腹产手术,其他妇科手术也可使用防沾黏医材,帮助降低沾黏的发生,减少相关并发症。建议患者在术前与医生详细讨论,共同拟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笔记重点整理
●术后沾黏主要由手术过程中的组织损伤所引发,因为修复过程中可能伴随发炎,并促使纤维母细胞增生,进而形成沾黏。这是一种自然生理过程,不过沾黏程度会因个人体质而有所不同,某些疾病(如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也会增加严重沾黏的风险。
●术后沾黏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可能让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胀气、恶心,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肠阻塞的状况,需要进一步接受手术治疗。为了降低术后沾黏的状况,医生会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完成手术后也会清除血块。
●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也有防沾黏医材可以使用。临床上在选择防沾黏医材时,首先会建议采用通过美国FDA或欧盟CE等国际认证,以确保医材的安全性及效果。
●目前的防沾黏医材有多种形式,包括膜状、胶状、水状、喷雾型等,各有优点。一般认为胶状与喷雾型防沾黏医材的复盖效果较好,特别是在沾黏区域不规则的情况下。若患者曾经接受过多次腹部手术或存在严重沾黏的状况,通常建议使用喷雾型防沾黏医材,因其能有效复盖复杂部位并降低沾黏风险。
●喷雾型防沾黏医材除了防沾黏的功能外,还具有部分止血的效果。黄坤龙医生说,在剖腹产手术中常遇到针孔会出血的状况,喷洒喷雾型防沾黏医材后也能帮助针孔止血,减少术后出血的风险。
(编按:本文由“照护线上”授权转载。*连接至https://www.careonline.com.tw)
剖腹产每多一次 沾黏风险增15%
“在为孕妇进行剖腹产之前,医生都会为孕妇讲解优劣,沾黏就是其中一个劣处,也是最经常发生。在马来西亚,剖腹产总占四分之一,其余的是顺产,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每一天我们都有选择剖腹产的孕妇,沾黏问题发生取决于孕妇的生产次数,如果这位孕妇是第一次生产,那发生率为25%;如果是第二次剖腹生产,那沾黏的发生率增至40%到50%,每一次剖腹产都会为沾黏的发生率增高约15%。
并非只有剖腹产会增加沾黏风险,凡是剖腹手术,都可能提高沾黏发生率,例如消化系统相关手术、子宫切除术、卵巢切除术等妇科手术。
基因出血感染是关键因素
很多沾黏的发生都与基因有关,某些人即使接受相同类型的手术,也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严重沾黏,这可能与他们的遗传性体质或免疫调控基因不同有关,这些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有沾黏的问题。
另一高风险群组是紧急剖腹产的孕妇,一些孕妇本来是没有想进行剖腹产的意愿,但发生了意外而需要选择剖腹,因而提高了沾黏的几率,只因这类的孕妇流血量越高,沾黏的发生率就相对地提高。大量出血引发更强的发炎反应,出血本身就是一种组织损伤,会引起局部大量发炎细胞聚集,因而发生沾黏问题。
另一发生的沾黏因素是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会显着增加腹腔沾黏风险,因为它会引发强烈的发炎反应、破坏正常组织修复机制,并促进纤维化。
手术时间越长,发生腹腔沾黏的风险也越高。这并不是单纯因为‘时间久’,而是因为长时间手术代表更大的组织暴露、更高的出血风险、发炎机会增加,以及更多手术操作本身造成的微损伤。

韦国耀医生(Wai Kok Yau)
妇产及助孕专科顾问
操刀医生技术经验影响大
另一关键是执行剖腹产手术的医生,后者的技术与经验对于手术后是否会产生沾黏有极大影响,例如操作是否细腻与精确会影响组织受损程度、止血技巧与清洁处理、对‘解剖层’的掌握及手术时间控制,都会影响沾黏的发生率。伤口的缝合也是操刀医生的其中一种‘功夫’,在缝合伤口时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缝合,这可让氧气顺利到达伤口确实有助于伤口愈合与减少沾黏发生。其他因素而提高沾黏的发生率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年龄等。
在我们知道沾黏的病因后,我们就可避免发生,当医生在为孕妇进行剖腹产手术时,尽量在最少切除身体组织的情况下生产,止血功夫也必须到位,准妈妈在术后也必须接受抗生素治疗,避免遭到细菌感染,并照顾好伤口。
术后照护防沾黏药 双管齐下
对于重复开刀及其他高风险群体,医生在为这些群体进行剖腹手术时,会在器官伤口处放入防沾黏药物,这些药物有膜状、胶状、水状、喷雾型等,也犹如文中黄坤龙医生所说的一样。这药费必须自付,而且无法透过保险缴付,因此,在使用该药物前都必须得到孕妇的许可。
术后照护也是预防沾黏的关键之一。例如,术后女性应避免穿着紧身衣物或裤子,因为手术伤口若长时间受到压迫,可能增加沾黏的风险。此外,术后也应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或进行轻微家务,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伤口的护理同样重要,妥善照顾可预防细菌感染,进而降低沾黏的发生几率。
疼痛不孕肠塞 器官异位增手术风险
沾黏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慢性且长期的疼痛,严重时会引发肠道问题,造成排尿或排便困难、腹胀,甚至肠阻塞。若沾黏波及输卵管,则可能导致不孕或子宫外孕。为了解决沾黏问题,有些患者需再次接受手术,进一步增加手术风险。
沾黏还可能导致器官位置异常,增加未来剖腹手术的困难度,包括出血量上升、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对即将出生的胎儿也越不利。因此,沾黏问题对女性而言,影响层面广泛且深远。
腹腔镜 诊断黄金标准
临床上,女性若出现相关症状,通常会先至肠胃科就诊。医生透过问诊与病史排查其他肠胃疾病后,若怀疑为沾黏,便会转介给曾为患者进行剖腹手术的妇产科或外科医生进一步评估。问诊重点包括是否曾接受剖腹手术、手术情形与术后恢复状况,接着再安排腹部超声波检查以辅助诊断。
腹腔镜(laparoscopy)是诊断腹腔沾黏的黄金标准,因为它是目前唯一可‘直接观察’沾黏状况的方式。然而,尽管精确,腹腔镜属于侵入性检查,需全身麻醉,患者也必须承担相关风险。若怀疑沾黏已影响肠道功能,医生亦可安排腹部X光检查,以观察肠道是否有肿胀等阻塞迹象。”
【实体糖尿病讲座预告】
韦国耀医生将会联同马大医药中心内分泌内科顾问林俐伶教授,于8月17日(周日)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妊娠糖尿病”和“血糖管控及监测”。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讲座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