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残肾力撑起更多人 渐进式腹透 减负担省资源

医句话:
渐进式腹膜透析善用患者的残余肾功能,采用比标准腹膜透析更低的剂量,减少每日透析次数,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对整体医疗体系而言,也能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即平均每3名患者节省下来的透析液,就足以额外支援1名患者接受治疗。

“近年来,医学界逐渐推崇一种更灵活且以患者为中心的透析方式,即渐进式腹膜透析(Incremental Peritoneal Dialysis,IPD)。这种方式在治疗初期采用较低剂量的透析处方,随着患者肾功能逐步衰退,再逐步调整至标准剂量。相较传统模式,IPD不仅更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也被认为对患者身体负担较小,具备更佳的成本效益。

对于晚期肾病患而言,肾脏移植应是优先考虑的治疗方式。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接受移植,若暂时无法进行肾脏移植,透析(俗称‘洗肾’)便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项。

腹膜透析应视为首选

在透析治疗中,相较于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更具优势。只要患者条件合适,腹膜透析应视为首选。虽然腹膜透析自1980年代已引进,但直到近年才逐渐普及。

传统的血液透析(俗称‘洗血’)是利用透析机充当肾脏的角色,将体内血液引出,过滤后再回输。透析机会将血液中的废物、毒素及多余水分清除。

腹膜透析(俗称‘洗水’)则是利用体内的腹膜作为天然过滤膜,透过将透析液注入腹腔,借由腹膜交换体内的废物与多余水分,达到类似肾脏的过滤效果。

IPD在马推行约10年

医学界提出‘渐进式腹膜透析’(IPD)的概念,不仅对患者更有利,也更具成本效益。具体来说,在标准腹膜透析中,患者通常每日需进行4次透析,而在IPD模式中,治疗初期可能每日只需进行2至3次,之后再依据病情发展作出调整,这就是所谓的‘渐进式’。

事实上,IPD并非新概念,在马来西亚已推行约10年。然而根据登记统计,目前IPD的采用率仅占所有腹膜透析的15%。

那么,使用较低剂量的IPD,是否能达到与标准剂量同等的治疗效果?其实,这种方式是善用患者的残余肾功能。许多刚开始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仍有一定的尿量,这意味着他们尚有部分肾功能,无需完全依赖透析治疗,可先采用较低剂量。

残余尿量减少 增至标准剂量

当残余尿量逐渐减少,表示肾功能逐步丧失,此时才增加至标准剂量。这一过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取决于个别病情。我曾有一位患者每日仅透析3次,持续了5至6年才需调升至标准剂量。

在开启治疗前,医生会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一般上,刚进入晚期肾病,仍有相当尿量的患者,便可能符合IPD的条件,适合采用这种治疗模式。

长期保留残馀肾功能

如前所述,腹膜透析相较于血液透析有多项优势。其中最关键的,是它更能长时间保留患者的残余肾功能。

多项研究显示,残余肾功能能维持多久,几乎直接影响患者的存活率。即使每天仅排出100毫升尿液,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带来关键的影响,甚至足以延长数年的寿命。

血液透析会令肾功能恶化得更快,原因在于每次治疗通常需在短短4小时内,将大量血液与水分抽出体外,经透析机过滤后再输回体内。这个过程会造成血压剧烈变化,医学上称为‘血流动力学改变’(haemodynamic changes)。

血透易失尿

因此,许多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治疗开始短短数月内,便几乎无法再排尿,意味着肾功能迅速下降。相反地,腹膜透析则不会出现这类问题,患者即使在数年后,仍可能保有一定排尿量。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新确诊的晚期肾病患,尤其是年轻,准备日后接受肾脏移植,或本身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一般都会建议优先考虑腹膜透析。

治疗跟着走 时间地点更具弹性

腹膜透析的另一大优势,是具备弹性化。相比起需隔日定时回到透析中心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让居住在偏远地区的患者更加方便。即使外出,也只需携带透析液及相关用品,就能在外地持续治疗。

若采用连续可携式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每日需透析4次,可自行安排时间。另一选项是自动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透过机器在夜间自动进行治疗,让患者白天无需再进行透析。

钾排稳定 饮食限制少

在饮食方面,腹膜透析的限制也较少。由于血液透析隔日进行,钾离子(potassium)容易累积,患者需严格限制高钾食物的摄取;腹膜透析每天进行,钾的排出较稳定,因此饮食的限制较少。此外,腹膜透析不涉及血液,因而血液传播感染的风险也较低。

从整体医疗资源的角度来看,血液透析患者需隔日到透析中心,而腹膜透析患者每3个月才需到医院或医疗诊所复诊一次,所需的医护人力较少。从比例来看,血液透析的护士与患者比例约为1比6,而腹膜透析则可达1比25,甚至30至50人。

此外,腹膜透析对治疗场所的空间、水源及电力需求亦较低,有助于减轻国家医疗负担。

 

_
黄爱琳医生
(Irene Wong,人名译音)
巴生中央医院肾脏内科顾问



1天省两次 多出生活空间

那么,相较于标准的腹膜透析,IPD有何优势呢?对患者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每日透析的次数从4次减少至2至3次,不仅节省更换透析液的时间,也减轻了治疗负担。患者在生活方式上有更多自由与弹性,更能持续工作,进而提升整体生活品质。

患者日常是如何进行透析的呢?患者的腹部会植入一条透过手术放置的导管,并连接一个称为转接器(transfer set)的装置。每次更换透析液时,需准备一个输入袋及一个排出袋,将它连接至转接器,先将腹腔内的旧透析液排出,再注入新的透析液。整个过程须在高度卫生的情况下进行,以避免感染,耗时约45分钟至1小时。

上班上学不中断

虽然换液步骤本身并不复杂,但若每天需重复多次,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身心上的负担。试想,若患者需每日透析4次,时间点可能是清晨6点、中午12点、傍晚5点及晚上10点。而在马来西亚,中午与傍晚时段经常交通拥堵,此时若需进行透析,对上班族或上学的儿童而言,势必会带来许多不便。

相对地,若每日只需透析2至3次,在时间安排上就有更多弹性。患者可以在早上完成第一次透析后,外出工作或上课,晚上回家再进行第二次透析。这样的做法便能把透析治疗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有些患者也可以选择依然每日透析4次,但每周只需5天治疗,但当然这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减感染 降腹膜炎风险

IPD的另一好处是,当每日更换透析液的次数减少时,也能降低过程中受到汙染的机会,进而减少腹膜炎(peritonitis)的风险。

目前马来西亚的透析服务由多个单位提供,包括一些非营利组织(NGO),但主要仍以政府为主力。

减耗30袋 多撑10天

以透析液用量计算,若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每名患者每月约需120袋;若采用IPD,例如每日只使用3袋,则每月只需约90袋。这意味着每名患者每月可节省30袋透析液。这些节省下来的资源,足以为其他患者额外提供约10天的治疗。换言之,原本仅能供应3位患者的物资,如今可让4位甚至5位患者同时受惠。

此外,透析袋使用量的减少也代表节省更多水源,塑胶垃圾减少,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也是更理想的做法。

人手紧缺难密监 IPD推行遇瓶颈

IPD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医护人员需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当患者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开始无法排尿时,若仍维持低剂量治疗,可能导致透析不足,引发体内水分滞留、毒素累积等并发症。

因此,相较于标准治疗,IPD更需要紧密的追踪与评估。治疗初期或处方有所调整时,通常每2周至1个月需复诊一次。待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3个月复诊一次。

事实上,这正是IPD推行较慢的原因之一。部分透析中心有大量病患,1位护士可能需照顾60至70名患者,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要对每位患者进行细致追踪是极其困难的。因此,这些中心可能倾向直接采用标准治疗,以降低因监测不足导致并发症的风险。

减量不是永久 须懂进退之道

此外,IPD需要‘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的治疗模式,即患者需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对IPD的概念有充分的了解。一般上,只要临床评估合适,多数患者得知可以减少透析次数时,往往感到欣喜。

不过,患者也必须有心理准备,一旦肾功能进一步下降,治疗剂量终究需增加至标准水平。若患者不了解IPD的概念,当医生提出增加透析次数时,部分患者可能会不愿意接受。

另外,患者也须配合初期较频繁的复诊安排。腹膜透析患者需定期接受尿量监测与血液检查,以评估治疗成效。患者也应自行观察排尿情况,尿量减少可能是剩余肾功能下降的征兆。同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如某些降血压药、止痛药或抗生素等。”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郑雪欣.2025.07.2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