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血尿伴剧痛 当心肾肿瘤作祟
医识力现场讲座
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肠瘤免开刀?血尿非小事?
——内视镜与泌尿镜下的个性化治疗
日期:2/8/2025(周六)
主讲人:泌尿外科顾问郑凯阳医生、肝肠胃内科顾问魏立德医生
主持:营养师刘怀友
1)15年来,每次验血时,都会有血尿问题,一个+,找了政府医院的肾脏科医生及泌尿科医生,做了CT扫描,也查不出原因,该怎么办呢?
答:既然你已看过政府医院的肾脏科与泌尿科、做过电脑断层(CT)扫描、且追踪多年无其他症状恶化,这也代表你的肾结石、肿瘤、膀胱病变、感染等器质性病因可能已排除,也没有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等进一步的肾病征兆,但你未进行内视镜,所以我建议你再进行内视镜,以排除其他造成血尿的病因。
2)血尿与肾生瘤,带有剧烈疼痛,这两者有关联吗?
答:是的,血尿与肾生瘤(肾肿瘤)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尤其当血尿是突发性、肉眼可见且伴随剧烈疼痛时,更需要高度怀疑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包括肾脏肿瘤,因此,患者也需要CT扫描追踪病情。
3)长期服用尿液碱化剂可否预防尿道狭窄再度复发?
答:碱化剂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尿液的酸性,以减少刺痛感、改善排尿不适以及降低尿酸结石形成风险,但尿液碱化剂对泌尿系统是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因此,也不会有预防尿道狭窄的效果。尿道狭窄的预防方法包括避免再次插导尿管或创伤以及细菌感染,而手术是唯一治疗尿道狭窄的方法。
4)长期服用扑热息痛、抗生素、抗组织胺和抗酸剂,是否会增加泌尿系统癌症的风险?
答:不会,你所提及的药物都不会增加泌尿系统患癌的几率。
5)80多岁的男性长者有尿道狭窄、尿道壁增厚且有斑块状,进而导致无法排尿。请问这情形要如何处理?
答:我建议你进行内视镜检查,以找出尿道狭窄的病因,若病患身体许可,也可通过手术撑开尿道。
6)去年做腹部超声波检查发现,右肾上极有4毫米高密度灶,左肾中极另有2毫米高密度灶,其余检查结果未见异常。这种情况严重吗?
答:超声波检查准确度对于目前的你不太高,所以,我会建议你进行CT扫描,该检测对结石诊断更敏感,以找出你肾结石的严重程度。
7)什么状况需要做膀胱内视镜检查?
答:膀胱内视镜检查是泌尿科常用的检查方式,主要是直接观察尿道与膀胱内壁,用来发现肉眼或影像检查无法清楚确认的病灶。凡是有血尿、反复感染、排尿困难、排尿异常或怀疑膀胱病变时,膀胱镜都是关键诊断工具。

泌尿外科顾问
8)我已经有8年的肉眼看不见的血尿(隐血尿)病史。曾在一次尿道感染时,出现过肉眼可见的血尿,感染康复后,验尿仍显示有隐血尿。为了追踪原因,我做过膀胱镜、超声波检查、子宫颈抹片检查,没有发现肾结石,但隐血尿一直存在。我很担心这血尿究竟来自哪里,该怎么办?
答:我会建议你进行一次CT扫描,尿液也需要检验,以找出血尿的真正病因。
9)肾脏肿瘤切除后做化验,这时的血尿与肾有连带关系吗?
答:有的,血尿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肾肿瘤。
10)每次体验可以包括生物标记(biomarker)检查吗?
答:是的,每次的泌尿系统相关健康检查中,根据临床需要可以包括生物标记检查,但是否需要做,取决于个别病人的状况与医生的评估。
11)去年我做了骨盆腔及腹部超声波检查,医生发现肾脏和肝脏有几个小囊肿,体积较小,庆幸的是我的血液检查结果正常,这些囊肿需要担心吗?
答:肝脏囊肿问题需要咨询肝肠胃科医生,至于肾脏囊肿或有癌变的可能性,因此,我建议你做CT扫描,以更详细检查身体,如果没有癌变的几率,这些囊肿会自动消失不见。
12)我有血尿将近10年,也曾看过泌尿科医生。医生表示,血尿持续这么久不太可能是癌症,可能是薄基底膜肾病(thin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或肾囊肿;也有医生说,收经后也可能出现血尿;另一位医生则认为是特发性(idiopathic)。到底我该相信谁呢?
答:从你描述里并没有提及你做过任何的检验,与其你猜测哪位医生凖确,我会建议你进行CT扫描及内视镜检测,以找出血尿的真正病因。
13)问:请问现在的DNA测试,是否可以事先得知罹患癌症的几率?有必要做吗?
答: DNA测试(如全基因组测序、癌症相关基因检测等)可以帮助评估某些癌症的风险,但并不能确定你是否一定会得癌症。它提供的是“风险几率”,而非“诊断结果”。
如果家族中有多位直系亲属罹患同一类癌症,例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癌,我会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举例来说,如果检测出带有BRCA1/2基因,罹患乳癌或前列腺癌的风险会较高;不同的基因,对应的癌症风险也不同。
但若直系亲属中没有癌症病史,我并不建议主动进行基因检测,因为除了增加费用负担,也可能带来心理压力。此外,一旦检测结果显示你携带致癌相关基因,未来在购买医疗保险时可能会受限。
14)请问什么原因会造成肾囊肿变大?我做了CT扫描,也没有发现其他异常。
答:肾囊肿多数属于良性。要分析囊肿变大的原因,我需要详细阅读你的CT扫描报告,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