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迟缓 手抖僵硬 速求医排查帕金森

医句话:
帕金森氏症(PD)并非罕见疾病,甚至就在你我周遭皆有。纵观近代历史中,除了一代传奇拳王阿里之外,罹患PD的名人并不少,比如在80年代曾出演《回到未来》系列的好莱坞明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台湾国宝音乐家李泰祥、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前教宗保禄二世等皆是PD的受害者。尽管迄今PD仍无法被治愈,但通过及早发现及药物治疗,是可以把PD的影响降到最低。

 

“一谈起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PD),很多人脑海中必然会浮现出长者手抖的画面,比如已故一代传奇拳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他于199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举着颤抖的手点亮奥运圣火一幕,更是不少大众对PD的第一印象。

在众多神经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中,失智症(dementia)包括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与帕金森氏症是最为常见的;相比之下,前者的发生率及盛行率比后者更多,但这并不意味PD没有直接危害性,反之若能及时发现PD存在,并介入治疗,尽管现阶段仍无法治愈,但却能把它对生活的影响包括对行动、肌肉、语言甚至吞咽功能等的伤害降到最低。

30%并发失智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失智症与PD的病因不同,但资料显示,超过30%以上的PD患者到了严重阶段也会出现失智症,即所谓帕金森氏症性失智症(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因此及早发现PD的存在是有必要的。

普罗大众须如何及早辨识PD呢?正如一开始所提及,很多人对PD的第一印象就是手颤抖,也就是医学上称之为手抖症(Essential Tremor,ET)。但ET并不等同于PD,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手抖’经历,比如端杯时水洒出、冩字时笔画抖动,甚至因紧张而说话声音颤抖连带手也发抖等,那它是PD前兆吗?非也,ET属于动作性的震颤,多是良性不一定会恶化。

静止抖Vs动作抖 勿混淆

而PD所表现出的手抖,即帕金森氏症震颤(PT)是属于静止性震颤。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有动作时出现或震颤加剧,而后者是在休息放松时明显震颤,但有动作时反而减轻。两者的形成是截然相反,在后续的治疗及进展也有所不同。

惟值得注意的是,当一名PD患者到了严重阶段,除了休息时出现震颤,动作时也会有出现手抖。因此对大众而言,往往很容易把两者直接划等号,毕竟要厘清是ET抑或PT并不容易。比如两者的震颤部位,ET是双侧上肢,而PT则是单侧上肢,再来震颤频率,ET的频率较快及PT频率较慢,以及PT会出现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PD典型症状,因此更多时候须由医生,尤其是脑神经科医生才能清楚分辨。

PD在临床上共分为4个阶段,门诊所见大多数患者在早期症状出现时,自身或家人并没有察觉,往往是因病情已影响了日常生活,也就是迈入第二阶段才前往就诊,这点在政府医院尤其常见。至于在私人医院,因民众健康意识较高,因此往往在第一阶段时愿意主动求医,事实上能越早发现PD,就越有机会稳定控制及延缓病情的恶化。

4大风险因素:年龄 基因 环境 外伤

PD之所以会发生是因大脑中的黑质区域的多巴胺神经元逐渐丧失,进而造成大脑基底节功能受损。随着多巴胺的缺乏后,大脑就无法正常调控动作,因此就会出现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的症状,包括之前提及的帕金森氏症震颤(PT)。

PD有哪些形成因素呢?从临床来看有4大因素,其中年龄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大因素,因年龄递增而使到大脑黑质神经元退化,因此PD多发生在长者身上;其次是遗传因素,部分早发型的PD与基因突变(如SNCA、LRRK2、PARK2、PINK1等)有关,但整体比例不高少于5%。

再来是环境因素,比如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或有机溶剂等的男女,可以是农夫或在生产农药工厂的员工等,他们的风险会比正常人高,主要是这些化学物质会导致他们大脑神经元更容易受损,但这并不意味所有农夫或厂工皆有事,只是比率会较高。最后就是头部外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提及的一代传奇拳王阿里,在他拳击生涯中因多次运动伤害,以致从拳击擂台退役后留下了PD后遗症。

咖啡茶运动助防护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发现长期饮用井水或居住在农村地区也被视为为危险因素之一,这或许与长期接触农药有关。不过研究也发现,适度喝咖啡及茶,并且维持合理运动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_
潘俊成医生(Phua Chun Seng)
脑神经内科顾问

 

嗅觉减退 便秘失眠 帕金森前兆

PD是否只有手颤抖症状而已呢?非也,其实PD不仅是手颤抖,患者也会出现动作迟缓(bradykinesia),除了手臂之外,腿、下巴及头部也会颤抖,有者会出现四肢或躯干僵硬、姿势不稳定及平衡受损。

此外,患者在初期也会出现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忧郁及焦虑甚至声音变轻等。这些症状往往会在颤抖发生前就出现,但却常被忽略。

因着平衡受损,患者会更容易出现骨折风险,因此医生会建议患者要维持及多做平衡运动,同时尽可能在居所或厕所有扶手,并且居所地上避免有杂物如小玩具等,减少不必要的摔倒风险。

别忽视3征兆

何时须求医呢?我会建议当家属或照护者发现怀疑是患者出现这几点时,须尽快求医。第一是出现手抖或肢体震颤,特别是在安静休息时手或脚抖动,但活动后减轻。第二是动作明显变慢,比如日常活动扣钮扣、写字或走路比之前笨拙或迟缓。再来就是肌肉僵硬或关节活动不再灵活,比如四肢紧绷、活动受限及伴随酸痛等。

此外走路无法保持平衡如容易跌倒,出现书写困难或说话声音越来越‘轻声细语’,或者伴随嗅觉减退、便秘、长期睡眠障碍,有忧郁及焦虑情绪等,及早求医为上策。

对有经验的脑神经科医生而言,诊断PD更多是通过问诊及观察,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症状出现的时间及特点,并且识别一些早期症状的信号,必要时会安排检查患者肌张力、动作灵活度及步态和平衡能力等。通常无须采用影像学如磁力共振造影(MRI)或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等甚至验血等。

药效减退 DBS接力

那PD是否能治愈呢?须坦承,迄今PD仍是无药可治,但有合适的药物可缓解PD所引起的症状,减少患者的生活素质受影响,比如最常使用在PD的左旋多巴(levodopa)。除了药物之外,微创外科手术之一的脑深层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Surgery,DBS)也是另一种PD治疗方式。

在PD的治疗上,药物是一线治疗,当药物已无法改善症状后才考虑DBS。须注意的是,DBS仅适用于一些特定患者,且手术过程复杂,并且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药物仍是PD最常见及伴随患者到临终的治疗。

长期吃药会无效?

在门诊时不时被问及‘长期吃药是否会无效呢?’,其实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的脑内神经元会进一步减少,药物作用时间可能会变短,症状波动会更明显,因此会让人觉得好像是药物‘失效’了。但这是疾病自然进展的结果。

到了这时医生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次用药、或者是改用缓释制剂或联合其他药物,如多巴胺受体促效剂、COMT/MAO-B抑制剂等来延长药物疗效来改善症状。另外医生也会安排患者采取复健训练或运动疗法等。当然若患者的病情合适,医生亦会安排进行DBS手术。

加入互助小组 你不再孤单

针对PD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什么,我会建议每周3至5次中等强度运动,包括散步(早晨在公园走上20分钟即可)、打太极、游泳及骑自行车,必要时亦可采取水疗(hydrotherapy),即在水中步行。再来亦可咨询特别针对PD症状复健的物理治疗师,以学习如何正确步行及维持平衡等,目的是维持活动量及减少跌倒风险。

至于饮食方面,建议必须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少吃高脂肪及高糖食物。考虑到PD患者会有便秘困扰,因此更应该保持高纤维饮食及摄取足够水来改善便秘。

另外对患者的心理建设也很重要,那就是保持积极心态,接受PD是慢性且可控的疾病。必要时也可参与患者互动小组如马来西亚帕金森氏症协会(MPDA),透过与患者及照护者之间的互相鼓励,在PD路上不再孤单,不仅获得情感支持,也能及时掌握与PD有关的正确资讯,而不至于人云亦云。

正确认知最重要

纵观这些年在门诊所见,普罗大众对PD存在一些误解,比如以为手抖就是PD、或者PD就只会出现手抖以及PD是无药可治等。事实上手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而PD患者除了会出现手抖,也会出现其他症状,包括非运动症状。至于治疗方面,尽管仍无法治愈,但已有药物或手术以及其他辅助治疗等,逐步改善PD症状及提升患者的生活素质。

对大众的劝告是不要对手抖或震颤过于恐慌,有时一些因素如焦虑、疲劳、紧张或药物副作用等,或者一些生理状况如甲亢等都会导致一个人出现震颤。可以先观察在静止时是否也会出现震颤或走路不平衡,或者有其他非运动症状如便秘、情绪低落等,必要时可及早向脑神经科医生求医。

再次强调,PD虽无法治愈,但通过及时干预及支援可以把它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对PD患者或照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 何建兴.2025.09.1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