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R微创治疗 腹主动脉瘤 失血少恢复快 手术风险降70%
医识力现场论坛 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心乱跳 肠出血 血管快爆了!─3大沉默杀手 不痛不痒也致命
日期:2025年9月27日(周六)
主讲人:血管及血管内腔外科顾问陈楷栋医生、心脏内科顾问李立群医生、肝肠胃内科顾问曾瀚庆医生
主持人:饮食治疗师陈依婷
1)陈医生,我想问腹主动脉瘤患者有哪些治疗方案?手术过程是如何?若是须做有植入支架的EVAR,预计费用大概是多少呢?是否能获得保险承担费用呢?若有,须注意什么事项?
答:手术是腹主动脉瘤迄今唯一的治疗方式,可分为传统开放性手术(open surgical repair)以及微创手术。至于决定是否须手术有3大指标,第一是瘤体直径超过5公分以上,再来是成长速度过快,即在6个月内增加超过0.5公分,最后就是出现相关症状。须强调,一旦主动脉瘤的直径超过5公分,破裂、内层剥离,栓塞甚至死亡的风险都极高。
对无其他疾病的中年患者,开放性手术死亡率约10%。而动脉瘤的大小与破裂风险也是成正比,也就是说瘤的直径越大风险越高。按照估算,直径5公分时破裂风险为10%,若是6公分则上升至20%,到了9公分风险可上升至60%。而且越大直径也会增加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更关键的是,一旦出现疼痛,往往也是瘤体即将破裂,此时手术死亡率可达80%,因此一定要及早规划治疗,而非等到瘤体破裂时才急救。
腹主动脉瘤开放性手术是由操刀医生在腹部动脉瘤的位置切一个大切口,然后以夹钳夹着动脉瘤的进出口。之后从主动脉的主要部位,移除动脉瘤损坏的部分,置入人造血管(inlay graft)替代并缝合。常见风险包括肾脏、肠道、伤口裂开、胸腔感染及过多的输血等,但一般术后追踪要求较少且长期治疗成本相对较低,因此适用于身体健康、没有其他疾病及风险因素的患者。
至于你所提及的EVAR就是微创手术,它全名是血管内腔主动脉瘤修复术,即透过腹股沟动脉导入复膜支架(stent graft),将鞘套(sheath)拉开后置入另一个连接支架,并将它精确植入腹主动脉内,从而完成修补。与开放手术相比,它的失血量较少及恢复较快,手术风险可降低约70%,惟费用较高,不过患者通常只需术后住院几天即可返家休养。
EVAR成功与否取决于患者的腹主动脉瘤是否符合特定的解剖条件,同时对操刀医生的技术及经验要求很高,特别是在植入腹主动脉内时,稍不慎会导致手术失败。特别强调,手术时间也是关键所在,操刀医生若经验丰富,并且在合适环境下进行,一般在1小时内可完成手术。此外,医生必须在手术前把所有的可能性包括突发状况都纳入脑海中,比如复膜支架的长度必须很精准,同时对麻醉时间须掌握清楚,甚至知道一旦出状况须如何去修补等。
至于费用方面,若是简单的EVAR,估计费用大约是8万令吉,但若是复杂情况比如须置入更多支架等,那费用就会更高。关于保险方面,EVAR已纳入大部分保险范围,不过仍须看个别保险公司的保单细节。因此我会建议大众若有这方面疑问,务必要向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查询清楚,所购买的保险是否已涵盖EVAR手术及所使用的支架等。
2)陈医生,我想问腹主动脉瘤和一般人所理解的瘤或癌症,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答: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虽然有个瘤字眼,但它并非癌症或肿瘤,而是主动脉局部扩张,即血管壁变弱及异常膨胀,就像气球一样鼓起,且它的扩张仅限于一处并不会转移,也不像癌细胞般增殖(proliferation)。但它的危险性丝毫不亚于癌症,而且一旦鼓起并破裂,患者会立即内出血,死亡风险极高。
3)既然腹主动脉瘤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那公众该如何去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可做哪些筛检来发现它呢?筛检后须注意什么呢?
答:确实,没有破裂的腹主动脉瘤会安静潜伏在人体内,在正常情况下它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且在破裂之前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只有少数患者可能会有持续性的腹痛及背痛或跳动性腹部肿块。但一旦发生破裂且没有及时求医,就会瞬间摇身一变为致命杀手。至于要如何去预防呢?答案是筛检,这也是唯一发现它存在的方法。
只须在年度体检中加入腹部超声波(abdominal ultrasound)扫描,这属于非侵入性无辐射筛检,而且难度不高,只须负责检验的医护人员稍微用力按压即可。
若是筛检发现腹主动脉瘤直径少于2公分是无须担心,若直径在3至5公分之间,一般仅需定期跟进检查即可。当直径介于3至4公分时,建议每12个月进行一次检查,4至5公分则需每6个月检查一次,以策安全。
4)为什么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率会如此高呢?那抢救时间岂不是很局限?
答:当腹主动脉瘤破裂后,在急性失血下,人的心脏及循环系统都无法支撑,这就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因此死亡率很高。至于时间的长短因人的症状而有所不同,包括破裂位置、凝血能力及破口大小等,有些人可能可撑上几天,但也有些人可能几分钟就会死亡,因此腹主动脉瘤是每个人都必须关注的健康课题。
5)哪些人是腹主动脉瘤的高风险群体?家族史重要吗?
答: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为何会出现主动脉瘤。人的血管是24小时不间断操作,也就是说它昼夜每分每秒扩张及收缩。血管就像皮肤富含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惟随着年龄增长(60岁后),动脉的弹性纤维被逐渐分解,也就是说血管壁变弱及薄,容易出现局部扩张。也因此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长者群中有5%的患者,而且年龄越大比例会更高,也就是说年龄是因素之一。
再来近年在门诊发现腹动脉瘤的患者亦有50余岁甚至40余岁,相信这与现代男女普遍饮食不均衡、超重或抽烟等不健康作息有关。尤其是抽烟,研究已证实当中的化学物质可弱化血管壁纤维,进而加速老化进程。而且现代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亦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细菌感染及创伤也会导致动脉瘤的形成。这些也是风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统计,腹主动脉瘤好发于男性(比女性1%至2%高,即1.3%至8.9%),而各族病发率分别为华裔(59%),其次为马来同胞(17%)及印裔(7%),也就是说男性及华裔也是风险因素。当然你所提及的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若家中有成员曾有这类病史,不管是腹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甚至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皆须及早筛检。

血管及血管内腔外科顾问
6)如果筛检后发现身体有动脉瘤,但还没破裂,是不是一定要开刀?有哪些治疗方式?
答:正如之前那位读者所问及,手术是腹主动脉瘤迄今唯一的治疗方式,可分为传统开放性手术以及微创手术即血管内腔主动脉瘤修复术(EVAR)。
而是否须手术有3大指标,也就是瘤体直径超过5公分以上、成长速度过快(在6个月内增加超过0.5公分)以及出现相关症状。至于哪一种手术,医生须视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7)除了年龄及抽烟,其他生活方式或疾病是否会加剧腹主动脉瘤的风险呢?
答:也是如之前那位读者所问及,年龄和抽烟皆是腹主动脉瘤的风险因素,再来一些因基因所引起的结缔组织异常疾病如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E-D症候群第IV型(血管型)(Ehlers–Danlos syndrome)及TGFBR1/TGFBR2/SMAD3/TGFB2等突变,也会增加腹主动脉瘤风险。
至于一般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并不会直接增加风险,不过高血压是会增加风险,惟可能少于1%,因此年龄、抽烟、家族病史等仍是主要风险因素,至于生活方式,我会建议必须先控制好三高(血糖、血压及血脂)。
8)普罗大众可以做些什么来预防主动脉瘤发生或恶化呢?
答:定时筛检是预防主动脉瘤发生及恶化的关键所在。通常我会建议男女在50岁后可以开始做这类筛检,若是有家族病史,建议在40岁后就要做筛检。
9)请问Anomalous IVC to LA及ASD是属于哪一科医生治疗呢?须注意什么呢?本地是否有这类病史呢?
答:你提及的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即下半身静脉血液错误流入左心房(LA)而不是右心房,这是一种结构性心脏疾病,属于心脏科范畴,但最终治疗是由心胸外科医生介入。
至于心房中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指的是左右心房之间的中隔有洞,是很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两者相加的情况是很少见但也不是没在本地见过。过去在临床上,我也曾接触这类病史(患者皆是女性)。须强调,这类病例须密切观察,因为心脏有孔很容易出现心脏衰竭,一般上是由心脏科医生负责跟进。
10)我想问陈医生,如何避免腿部及手部的血管堵塞及发炎呢?早期有哪些症状?生活中可以做好哪些来预防?
答:首先须看阻塞程度及所在位置,若是在大腿会建议进行血管重建(vascular reconstruction),医生会视情况来进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来重建血流,或者是绕道手术(bypass)等。至于手部一般上比较少见,但对于透析(洗肾)患者则可能因瘘管(fistula)而出现手部血管阻塞或发炎,这也是必须注意的。
对于已有血管阻塞问题的患者,定时筛检来跟进阻塞程度是否有恶化是必须的;至于发炎的话,可用上消炎药包括一些清血药,医生会视情况来开药。
在预防方面,我还是会鼓励大家从管理三高做起,再来就是戒烟,这是都是普罗大众能做到的。
编按: 以上文字内容为医生不足够时间现场回应的问题,事后透过《医识力》版面回答。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