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如何避免情绪化饮食
生理性饥饿是因为身体需要能量或营养而逐渐性发生的,一旦被满足就能带来较长时间的身心满足感。但是,一些人在面对生活上的负面情绪如压力、愤怒、恐惧、无聊、悲伤或孤独或时会选择进食来压抑或安抚心中的情绪,就像是把肚皮挤满就有种莫名的满足感一样,忘了烦恼,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属突然发生且容易引发更多的进食来缓解心中的各种情绪。这时候就会对低营养价值、高热量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产生渴望,通常被称为“疗愈系美食”,包括冰淇淋、饼干、巧克力、薯片、炸薯条和披萨等。因此,这也成了不少想要摆脱不健康饮食族群的绊脚石。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用食物来应对情绪的循环会产生内疚和羞耻感,导致更多难以处理的负面情绪。
通常会以暴饮暴食来麻木自己的人都没有好好正视当下的情绪,只想要用食物来麻木自己。其实我们无法逃避焦虑、压力、失望和悲伤等情绪,它们是需要日常管理的长期存在。有时候负面情绪会让我们在面对某些食物时失去理性,寻求食物作为慰藉。
记录情绪 改变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