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汉飞, 人格解离, 精神错乱, DID, 思觉失调症, 人格障碍,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PTSD, 创伤后遗症,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别再搞错了! 人格解离非精神错乱

医句话:

人格解离障碍(DID)与思觉失调症常被混淆,但本质不同。DID是多重人格与记忆断裂,幻听多为内在对话;思觉失调则以妄想、幻听为主,声音陌生具威胁性,语言常语无伦次,两者诊断与治疗方式也不同。

 

民众常将人格解离障碍(DID)与思觉失调症(旧称精神分裂症)混淆,这两种疾病在某些表面症状上确实存在相似之处,例如都可能出现幻觉(听觉、视觉或触觉幻觉),因此在临床上有时容易被混淆。然而,两者的本质却截然不同。

DID属于一种‘解离性障碍’,其核心问题是个体在遭受压力或创伤时,将意识、记忆、身分等心理功能加以分离。患者会出现两个或以上独立的人格状态,这些人格会交替控制其言行,并伴随记忆断裂的现象。相对地,思觉失调症是一种‘精神病性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妄想(如被害妄想)、幻觉(多为幻听)、语言与思维混乱,患者的行为异常,与现实严重脱节,常无法分辨真实与想像,出现不合逻辑的信念或行为。


内在对话 vs 陌生幻听


DID患者有时也会听见内在的声音,例如来自其他人格的对话,但这些声音通常与个人内在经验或记忆有关,具特定情境背景;思觉失调症患者的幻听则多为陌生、无来源的声音,内容可能带有批评、威胁或命令性质,且患者坚信这些声音是真实存在,无法辨识其为幻觉。

此外,DID患者在不同人格之间的语言、肢体与行为表现差异明显,例如从理智沉稳转变为粗暴咆哮,甚至笔迹、惯用手、语气、身体语言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变化往往具有内在逻辑与稳定性。思觉失调症患者则可能出现语无伦次、语意破碎的表达,例如‘外星人要暗杀我’等与现实脱节、缺乏逻辑的言语,这是思维障碍的典型表现。


以心理治疗为核心

DID的治疗方式与其他精神疾病不同,主要以心理治疗为核心,例如创伤导向心理治疗(trauma-focused therapy)、结构式解离治疗(structural dissociation therapy)及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这些治疗方法着重于协助患者整合过往创伤经历与记忆,而药物仅具辅助性功能,例如用于处理伴随出现的焦虑、忧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情绪问题。

在DID的治疗中,人格整合与创伤处理是两大核心目标。治疗的重点在于将不同的解离人格整合为一个统一且稳定的身分,帮助患者重新建立一个具连贯性与稳定性的自我,同时以安全且有系统的方式处理深层创伤。

让人格相互沟通 自然融合

所谓‘人格整合’,指的是将原本分裂的多个身分状态(或称为‘人格’、‘部分自我’)逐渐融合为一个协调、稳定的整体。这并不意味着要‘强迫某个人格消失’,而是透过心理治疗,让这些人格能够相互沟通、理解彼此的角色与伤痛,进而自然融合。

治疗的目标包括建立安全感、稳定生活与情绪、促进不同的人格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处理与整合创伤经历。这是一个需要勇气、时间与外界支持的漫长过程。然而,许多DID患者在初期对心理治疗抱持抗拒态度,就如《刑侦12》中的刑凯(张振朗饰)一开始无法接受治疗一样。要让DID患者愿意正视并面对自身创伤,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别再搞错了! 人格解离非精神错乱
《刑侦12》剧照

 

被误为“鬼上身” 排斥精神治疗

在亚洲文化中,精神疾病往往难以被理解,导致许多个案被误诊或忽略。部分民众甚至将症状解释为‘鬼上身’或灵异事件,进而对精神治疗产生排斥心理。由于DID本身就是极为罕见的病例,因此许多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对此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务经验。

DID也常被误诊为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思觉失调症、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双相情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亦称创伤后遗症)等。这些误诊不仅延误治疗时机,还可能导致患者耗费大量医疗资源与时间,更可能因接受不当的药物治疗而出现副作用,因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多以药物为主,而非以心理治疗为核心。

共存不等于和平   治疗助稳定自我

部分DID患者会质疑:‘我能与其他人格共存,为何还要接受治疗?’然而,这些人格往往各自具有独立的性格与观点,可能与主人格产生冲突,甚至导致自我伤害等行为。此外,部分人格未必能完全受主人格控制,进而引发人格混乱的现象。因此,心理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协助患者整合不同的人格,使他们能学会共存,或最终融合为统一的自我。

透过治疗,患者可逐步提升主人格的控制力,降低内在冲突,减轻情绪与功能上的困扰。同时,心理治疗也能帮助患者面对并处理深层创伤,逐步实现更稳定的生活状态。
DID的治疗时间并无明确上限,视病情严重程度而定。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治疗。最关键的,仍是患者本身的配合度。

 

开车到家却忘路?大脑断线短暂解离

还有一种现象被称为短暂解离现象(transient dissociation),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驾车回家时,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开回来的,等到回过神时,车子已经停在家门口?这正是一种暂时性的意识与现实脱节的经验。

短暂解离并不等同于精神疾病,而是一种在压力、疲劳或重复性高的习惯性情境中,人类大脑自然产生的状态。这其实是大脑的一种节能或自我保护机制:当我们处于创伤或极度压力、情绪过载的情境时,大脑可能会暂时‘断线’,帮助我们从当下的痛苦中抽离。

发生频繁须求医

这种现象虽然会出现片段记忆空白,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正常现象,并不是DID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前兆。例如在电影院中,一些观众过于投入剧情,也可能短暂忘记自己身处戏院,直到电影结束才回到现实。

短暂解离现象通常无需过度担忧,也不需要治疗。但若这类现象发生过于频繁,或出现长时间失忆(如记忆空白长达数小时至数天),且已严重干扰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功能,则建议寻求临床心理师或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评估与协助。 

别再搞错了! 人格解离非精神错乱
薛汉飞医生(Seed Hon Fei)
精神专科顾问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陈孝全 .2025.07.0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