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泓睿 / 胆结石大小非关键 手术与否 看症状并发症
问:医生,你好。我不久前因为右上腹疼痛到诊所看医生,经过A医生的检查和做超声波扫描后,医生发现我的胆有一颗小石头,当时医生说石头还很小,于是就开了止痛药和胃药给我,并且告知如果疼痛继续就要去医院做手术切除。
由于那天是星期天,我早上看了医生吃过药还未好转,到了傍晚疼痛持续,于是我去看了B医生,把早上的报告给医生看,后者在我的腹部检查后,决定换药给我试看看,包括消炎药和胃药并且告诉我隔天再过来做肝脏检验。
服用B医生开的药隔天,疼痛确实减缓很多,验血报告显示肝脏一切正常,于是我又再做了一次超声波扫描,依旧看见一颗小石头,但医生说,胆没有肿,加上药物吃了对我有效,于是医生建议不需要手术,但建议我可以试着清淡饮食不要吃太油的食物。
我想问以我目前的情况:
Q1: 是否胆结石还小不需要做手术?若不手术会否变大?有哪些风险?
Q2: 清淡饮食是否有助改善胆结石?要忌口才不会让它发炎?
Q3: 如果没有手术,需要多久追踪胆结石?
Q4: 如果动了手术,是否像一般人的认知,不能再随心所欲的饮食?
谢谢!
医生解答:
胆结石是否需要手术,关键并非胆结石的大小,而是病人是否出现包括反复的右上腹疼痛、胆囊炎或是胆管阻塞等症状。胆结石细小有机会掉入胆管造成阻塞, 而结石大则有可能卡在胆囊颈部造成胆囊肿胀与发炎。因此,胆结石大小不是判断标准,是否引发症状或并发症才是需要手术与否的核心依据。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仅移除胆结石而保留胆囊,一旦需要治疗,通常需整个切除胆囊。
少喝水胆汁浓 结石渐长
胆结石逐渐变大的原因与胆汁浓缩有关。若长期饮水不足或摄取过多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会导致胆汁浓缩,增加胆固醇结晶析出的风险,使结石逐渐增大。因此,若选择保守治疗,需改变饮食习惯,维持规律作息与足够水分,才能延缓结石的成长。
胆结石变大有其风险,大颗结石可能会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造成胆汁无法排出,引发胆囊炎。也可能掉入胆总管,引起胆道阻塞,导致胆汁回流至肝脏,引发肝炎与黄疸。若伴随感染,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胆管炎与败血症。虽然有时结石太大而不易进入胆管,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有风险。
清淡饮食难化石 惟护胆防复发
很可惜的是,一旦结石已经形成,即使再清淡的饮食,也无法让结石自然缩小或消失。就像“ 米已成炊”,结石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转。不过,清淡饮食可帮助减少胆囊收缩频率,降低发炎与疼痛的风险,也能预防新的结石形成。因此,清淡饮食虽无法逆转病情,但仍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若没有任何症状,建议每年做一次追踪检查,包括腹部超音波与肝功能抽血(LFTs)。若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烧或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排除是否有胆囊炎或胆管阻塞。定期追踪,是保守治疗的安全保证。
胆囊的作用是储存浓缩胆汁,用于帮助消化脂肪。手术切除胆囊后,肝脏仍会持续分泌胆汁,但因没有胆囊储存,胆汁会持续缓慢流入肠道,无法集中释放来应付高脂饮食。因此,有些人手术后若突然大量进食油腻食物,会出现油脂吸收不良导致的腹泻。此外,胆汁过量分泌亦可能逆流至胃,引发类似胃酸的上腹疼痛,这些不适通常可透过饮食调整改善。大多数人在术后可恢复正常生活,但需避免暴饮暴食与过量油脂摄取。
高脂饮食“推波助澜”
胆结石引起的发炎并非直接由饮食造成,而是结石活动造成阻塞引起。高脂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把胆汁推出,同时也可能推动结石移动,若刚好卡住出口就可能发炎。因此,虽然食物不会直接造成发炎,但过于油腻的饮食确实会诱发风险。饮食控制的重点在于“智慧选择”: 避免过油、适度清淡及规律饮食,有助降低病发几率,而非全面忌口。
胆结石虽常见,但不能轻视。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需要根据症状、风险与生活品质综合考量。保持良好饮食与定期追踪,是每位胆结石患者都该学会的自我照护之道。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