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如何避免情绪化饮食
生理性饥饿是因为身体需要能量或营养而逐渐性发生的,一旦被满足就能带来较长时间的身心满足感。但是,一些人在面对生活上的负面情绪如压力、愤怒、恐惧、无聊、悲伤或孤独或时会选择进食来压抑或安抚心中的情绪,就像是把肚皮挤满就有种莫名的满足感一样,忘了烦恼,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属突然发生且容易引发更多的进食来缓解心中的各种情绪。这时候就会对低营养价值、高热量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产生渴望,通常被称为“疗愈系美食”,包括冰淇淋、饼干、巧克力、薯片、炸薯条和披萨等。因此,这也成了不少想要摆脱不健康饮食族群的绊脚石。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用食物来应对情绪的循环会产生内疚和羞耻感,导致更多难以处理的负面情绪。
通常会以暴饮暴食来麻木自己的人都没有好好正视当下的情绪,只想要用食物来麻木自己。其实我们无法逃避焦虑、压力、失望和悲伤等情绪,它们是需要日常管理的长期存在。有时候负面情绪会让我们在面对某些食物时失去理性,寻求食物作为慰藉。
记录情绪 改变饮食习惯
善用情绪日记来记录和分析自己情绪状态、其触发因素及当下的应对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觉察情绪,了解自己的习惯。通过这些记录,当事者可以更深入了解自己情绪性进食模式,并从中找寻替代的健康应对方式。这不仅可以改善饮食习惯,还能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倘若从记录中察觉自己总是在倍感压力时嘴馋,那就需要思考其他舒压的方式如运动、冥想、与家人或朋友交流分享。若自己总是无聊就想吃,那就得考虑其他自己感兴趣又可打发时间的活动来填补空虚无聊的时间,如绘画、阅读、手工及参与社交活动等。
持续练习记录、回顾及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绪日记,尝试将思维从寻求食物转移到其他各种不同的活动以找出对自己最有效又健康的情绪管理方式。面对着情绪性进食无法自制而在生活上造成了困扰的人士也可寻求医疗帮助,如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等,让自己不再困在情绪性进食的恶性循环当中。
王美燕(饮食治疗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