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针刺 可穿戴更舒适 CGM全天候监测 助糖友稳控血糖
医句话:
高血压及高血脂向来被视为心血管疾病及猝死的风险因素。当一个人的血压时高时低或血脂长期波动不稳定,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猝死的风险会比正常人高。其实与高血压及高血脂并列为“三高”的高血糖亦如此,若一个人长期血糖不稳定,它所引发的危险性丝毫不亚于前两者,而且更恐怖的是一旦出现低血糖,患者可能前一分钟还好端端的,但下一分钟直接倒下不省人事,因此定时关注血糖的变化,对正常人甚至糖尿病患而言,绝非浪费时间而是妥妥的保命之道。
过去谈及血糖管理,3个月一次的糖化血色素(HbA1c)以及餐前与餐后2小时的血糖检测被视为常见的血糖指标,惟近代医学研究却发现,人的血糖在每一分每一秒皆有变化或波动。倘若长期波动太大,意味着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猝死的风险也会增高。倘若可以在意外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介入治疗,有望把风险降到最低,包括避免意外发生。
‘医生,我的血糖指数很好啊,你看我的HbA1c和空腹血糖都没有超标,为何我还要做那口服葡萄糖耐糖测试(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呢?这是门诊常见的情景,但须强调的是,医护人员并非刻意为难,而是要及早发现潜伏病患,特别是那些极有可能发展成糖友的前期患者。
诊断糖尿病 不只看HbA1c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指南,HbA1c达6.5及以上即可视之为糖尿病患,不过大马的指南更严谨,只要超过6.3即为糖友。事实上,除了HbA1c之外,要诊断一个人是否血糖过高还须看两个指标,分别是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及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前者指的是空腹检验血糖,后者则是口服75克葡萄糖的2小时血糖水平。
倘若一个人IFG及IGT皆超标,尽管HbA1c过关,但日后发展成糖尿病几率非常高。其次,若一个人的IGT超标,意味着他有胰岛素拮抗(insulin resistance)或胰岛素缺乏(insulin deficiency)或者两者皆有,成为糖友的可能性极高。事实上,如今IDF对诊断糖尿病给出的指南是须过3关,除了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外,还要加上餐后1小时,惟迄今大马仍未采取,这与民众意识及人力资源有限有关。
在我所服务的门诊,当糖尿病患向医护人员证明自己对血糖管控得当,除了要附上HbA1c报告之外,记录餐前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记录小册子也是‘成绩单’之一。从医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成绩单还不足够,也很容易错失及早发现初期糖友。
连续血糖监测 助你看懂血糖红绿灯
为此,近代医学界在糖尿病管控指南上增加了2项指标,分别是理想糖值达标率(Time In Range,TIR)的红绿灯管理原则,以及血糖变异系数(GV),惟两者皆须借助连续血糖监测仪(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
何谓连续血糖监测仪呢?它是一种可穿戴设备且持续追踪使用者体内的葡萄糖浓度,并提供即时血糖数据,帮助患者特别是糖尿病患更好地管理血糖。同时它可提供更全面的血糖波动资讯包括上述提及的TIR及GV。透过这些资讯可更有效地帮助患者了解不同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的风险。
TIR指理想血糖控制目标,以时间在范围内的红绿灯管理原则来说,应达到70%以上,即一天当中血糖有70%的时间都落在理想的血糖范围内,即3.9至10.0mmol/L。至于GV是通过连续血糖监测仪中的血糖变异系数,最多可达到36%,即血糖水平的波动程度,数值越高指的是血糖波动越大。
2022年列血糖管控指南
事实上,连续血糖监测仪已投入研发多年,但直到2019年才开始在全球普及,并在2022年正式列入血糖管控指南内。通过TIR及GV两项指标,让糖尿病患甚至家属及照护者可根据血糖变化制定个人化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控糖及降低并发症风险。
马大医药中心内分泌内科顾问
高血糖无感 风险直逼猝死
血糖高或低有哪些风险呢?高血糖会形成葡萄糖毒性(glucose toxicity),即身体长期暴露在高血糖(hyperglycemia)下,身体器官如心脏、大脑、肾脏、肝脏及胰脏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阻塞、心脏衰竭、肾衰竭、脂肪肝、脂肪胰(fatty pancreas)即胰脏胰岛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等,同时也会导致身体多处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糖无感症(hyperglycemia unawareness)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CAN)皆属于糖尿病(尤其是二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有10年以上的糖尿病史患者,或在之前没管理好病情。因着自主神经系统已受到损害,影响了心脏对身体需求的正常调节而导致一系列的心血管症状,也是糖尿病领域中最危险的并发症,因已不敏感身体反应,即没有明显症状,猝死的可能性极高。
低血糖更危险 须即时抢救
至于低血糖的风险更大,糖友会心率不齐或心跳加快,并且会不自觉地冒汗。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源性低血糖症(neuroglycopenia),也就是大脑缺乏足够糖分而无法辨识周遭的人,或骤然晕倒等。若事发时在家还可送院抢救,但若是在驾车可能直接导致严重意外殃及他人,因此相比高血糖及低血糖,后者的危险系数会更高,须即时抢救。
曾有糖尿病患申诉在运动后突然感觉晕眩,幸好及时求医才发现原来是低血糖所导致。在急诊室的同僚也曾提及,因低血糖而被紧急送入医院抢救的病例也不在少数,大多数是在进行激烈运动如登山或马拉松后发生。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后,因肌肉活跃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倘若没有及时调整每日注射剂量,势必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而这也体现了连续血糖监测仪的重要性。
HbA1c+针刺血 传统控糖难精准
过去糖友要检测血糖是否稳定,最常用的方式就是3个月一次的HbA1c,以及针刺血滴在试纸上再插入血糖仪读取血糖值。但这两种方式皆有不足之处,前者是3个月的‘总成绩’,无法反映最即时的血糖指数。
至于后者,每次针刺血会很痛,进而影响患者依循性及容易放弃。再来就算是最‘听话’的患者即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一天验血达6至8次(即三餐前后及睡前及半夜醒来),但距离及时发现血糖波动仍有不足之处。
高风险糖友必备 掌握变化防意外
相比之下,连续血糖监测仪或简称CGM就能做到这一点。如今的CGM可用上10至15天,且24小时不停每1至5分钟就能获取血糖的波动变化,包括在运动前后、用餐前后甚至情绪波动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患者无须再饱受刺血的痛。
哪些人适用CGM呢?第一种是一天须注射多次胰岛素的糖友,通过观察血糖波动变化在注射剂量上进行调整,尤其是曾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的糖友,正确剂量可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包括晕眩及不省人事。再来就是参与高强度运动如马拉松或竞技比赛的糖友,运动前后须注射的胰岛素剂量亦须调整,否则很大可能会骤然晕倒或发生意外,因此CGM的出现,让患者得以及时掌握血糖的变化。
智慧控糖 动态胰岛素泵更精准
除了上述两组群体,CGM也适用于一型糖尿病患,尤其在辅助胰岛素泵上,也就是所谓的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real time insulin pump),即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自动调整胰岛素的输注量,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据了解,新一代装置已搭配人工智能(AI),惟价格不菲。
有妊娠糖尿病(GDM)的孕妇也适用CGM,尤其是避免一再针刺的痛;最后一组就是非糖友或前期糖友,想要观察血糖波动来调整饮食及生活作息,除了每日6至8次针刺监测血糖,CGM也是值得考虑。
看懂血糖变化 戴满3周才准
‘我想知道吃了哪些食物或进行哪些活动会出现波动,须戴CGM多久才能知道呢?’我会建议至少须戴上3周以上,因为前两周是观察期,而第三周是改变饮食或作息后再观察。再来若是血糖已受控的糖友,亦可每3个月做一次来观察血糖波动,不过若是血糖管控不好是有必要持续观察的。
CGM的出现让血糖管控有了更人性化的方式,这不啻是患者的福音,甚至也让医生掌握更精准的病情及做出针对性的治疗,可谓是科技为人类所带来的好处之一。”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