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非病必治 严重才做胫骨截骨术
医句话: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带有O型腿的迹象,并不需要过度紧张或急于治疗。不过,若任其恶化,将来可能增加膝关节炎的风险。为了避免膝盖过度磨损,平时应多做拉伸运动,强化腿后肌群,帮助维持关节稳定。
“O型腿又叫做‘膝内翻’,指的是膝盖往外凸出、小腿向内弯,看起来就像一个‘O’字。最直接的诊断方式是拍X光片。医生会从髋关节画一条直线到脚的中心。正常情况下,这条线会依序经过髂前上棘、膝盖中心和脚的正中点,呈现180度的直线。但如果是O型腿,这条力线就会偏向膝盖内侧,这种情况称为‘力线内移’。
此外,向内偏移被称为O型腿,向外偏移则被称为X型腿,后者是双膝并拢时脚踝分开,腿呈‘X’形。
不能多或少于3度
其实,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O型腿的迹象,但不能多或少于3度,如过一个人力线内移度数为177度或183度,这仍然是正常范围,力线内移正负3度是医学可接受程度,但这准则会因为种族而有所改变,尤其是西方国家及亚洲国家。
香港大学有针对此项目做普查,发现亚洲人有8%的人口有X型腿或O型腿问题。O型腿的成因可分为生理性及后天性,婴孩出生后至约2岁时,许多婴儿会出现O型腿,随着走路增加、肌肉与骨骼成熟,通常在3至4岁时自然变直,这是生理性成因,也是一个人腿部发育的必经之路。有些现代父母过于紧张孩子的发育,发现孩子有少许O型腿迹象,就带孩子看专科医生,但这是属于正常发育过程,因此不必过于紧张。
O型腿后天性成因是可分为病理性及习惯性,如病理性的关节炎、佝偻病等。佝偻病(rickets)的发生是指缺乏维生素D、钙,导致骨质软化与变形,也是儿童O型腿的常见病因,但这些病例实属罕见,不常见于发达国家;习惯性成因则是不良坐姿或站姿、不当运动姿势等,虽然营养不良也是成因之一,但所谓的营养不良是指营养过盛造成肥胖症,而导致关节严重磨损,演变成O型腿。

X型腿X光图(右图):患者的左腿结构患有X型腿。这种力线分布容易使膝关节外侧软骨磨损,长期下来可能发展为退化性关节炎。
儿童生理性 成人习惯性 长者病理性
O型腿成因也会因为年龄层而有所不同,O型腿生理性成因对象是儿童;O型腿习惯性成因对象是成年人;O型腿病理性成因对象则大多数为长者。另外,运动员也是高风险群体,只因在激烈运动而扭伤膝盖或撕裂韧带,影响膝盖的稳定性,恶化膝盖关节的磨损,导致O型膝盖,最危险的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室内足球、羽球以及现在较为流行的匹克球(pickle ball)。
O型腿的力线内移弧度越大,就会加重膝盖关节的磨损,导致关节退化,造成膝关节疼痛。另外,关节的退化也会造成走路不稳定,左右摇摆,长期下去也会让脊椎压力不均等问题,腰部肌肉也会加重劳损。
骨科顾问
影响生活才需干预
O型腿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一个人想要治疗O型腿,医生先为病患进行问诊及检查,咨询病患O型腿对现在的病患带来了什么不便,病患有哪些症状,再透过X光扫描以匹配病患述说的是否吻合,之后拟定适合病患的治疗方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说,当你手上只有一把锤子时,你看什么都像是钉子(When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这意思是指有些人只有一种技能、观念或思维方式,他们就会用这套去应对所有事情,这也造就大多数人认为有O型腿就要就医,但并非如此。
除非O型腿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否则不需急于干预,如果长者患有O型腿,但他并没有进行太激烈运动的习惯,也没有任何的疼痛,那无需干预也可正常生活。
切开胫骨 调整角度
当O型腿过于严重需要治疗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胫骨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这项手术会在胫骨上切开,调整角度,让腿部的受力线回到正常位置。这个手术最早起源于英国的考文垂(Coventry)。
HTO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开口式截骨术,医生会在胫骨上端切开,打开一个楔形空隙,让身体的重量从膝盖内侧转移到外侧。这个角度和方向可以透过科技精准计算,操作上相对容易,定位也比较准确。第二是闭口式截骨术,需要切除胫骨外侧的一小块骨头,再把骨头重新对合,以此调整力线。这种方式的稳定性虽然更好,但计算与操作难度都高,精准度不容易掌握,因此逐渐被淘汰。
AI辅助 3D截骨更精准
过去无论是闭口式或开口式截骨术,大多只能依靠二维(2D)影像完成,效果有限。如今在AI技术的协助下,手术已能在三维(3D)环境中进行,为截骨术带来重大突破。
医生可利用CT或X光扫描资料,建立患者的3D模型。AI演算法会自动侦测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的中心点,并精准绘制下肢力线,协助医生判断需要截骨的角度与位置。
若再结合3D列印,还能为患者量身打造专属导引板。这些导板会根据骨骼形状与预定角度制作,贴合骨面,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更精确地完成锯骨,提升治疗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纯矫正短期见效 长期恐弊大于利
不过,这项技术目前尚未成为主流。单纯因O型腿而进行矫正手术,虽然短期效果不错,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弊大于利。研究显示,矫正手术在5年内或许能带来改善,但一旦失败,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甚至增加了后续手术的难度与风险。因此,医生在建议手术前,必须权衡利弊并谨慎评估。
并发严重关节炎 机器人换膝更精准
当O型腿导致严重膝盖关节炎,那患者可考虑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Robotic-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A-TKA)是目前最精准、稳定且安全的技术之一,尤其在矫正如O型腿这种腿型严重变形的病例中,机器人技术特别有优势。
在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时,机器人系统会依靠3个关键模组彼此协同合作,以确保手术的高精准度与安全性。这3个模组分别是:导航与追踪系统、手术规划主机以及智慧导引装置。
首先,导航与光学追踪系统(optical tracking system)负责在手术过程中即时追踪病患膝盖的位置以及外科医生所使用的器械。系统会在病人的股骨与胫骨上安装红外线追踪器(tracker pins),搭配红外线摄影机与感测技术,建立一个立体定位环境。这能让机器人准确掌握骨头的空间位置与角度,并持续比对是否符合术前规划,确保切割位置、深度与方向不会偏移。
手术规划主机 精准设计膝关节
在整个手术中,手术规划主机(planning console)就像大脑一样,是智慧中枢。手术前,电脑会利用X光或CT影像,建立病人的3D膝盖模型,模拟出病变的范围、关节角度,并计算出假体最适合放置的位置。
对于O型腿患者,这套系统还能精准算出需要调整的角度和假体配置,让术后膝盖的受力线恢复笔直。手术进行中,主机会即时显示切割的进度和关节的张力情况,帮助医生随时做出微调,确保结果更精准、更稳定。
最后,智慧导引装置或称为‘辅助手臂’(robotic guidance unit),则是让整个系统落实执行的核心。在电脑系统中,这个部分通常是非主动式的,也就是说它不会自己进行切骨,而是提供一个‘虚拟切割边界’,让医生即使使用传统切割工具,也会被限制在既定安全范围内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医生仍保有手感与操作自由度,但同时大幅降低切错位置或深度的风险,尤其在处理骨头变形的情况下更显重要。
简单来说,这3个系统就像一个团队,让手术更精准也更安全。导航与追踪系统负责告诉医生骨头的正确位置,手术规划主机帮忙计算出最理想的角度和假体摆放方式,智慧导引装置则确保医生切割时不会超出安全范围。三者互相配合,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风险,特别适合O型腿这种腿型变形比较严重的患者。
10人9因O型腿患关节炎
O型腿如果还没严重到需要开刀,其实可以透过日常保养和姿势训练来延缓恶化、改善外观,并预防膝关节提早退化。
首先要注意姿势。站立时应避免八字脚或翘脚站姿;坐姿时不要盘腿,也要避免‘W坐姿’;运动时则要避免用膝盖爆力支撑起身,特别是在做深蹲时。很多现代人喜欢到健身房运动,但若缺乏正确姿势与热身,反而会加重关节劳损,让膝盖提早退化。
医生提醒,10位膝关节炎患者里,有9位是因O型腿所致,因此拉伸运动非常重要。它并非运动员或健身人士的专属,而是任何年龄层都适合。因为O型腿会让腿后肌群出现不平衡的紧绷或无力,长久下来牵扯膝关节后方,使膝盖更难维持中立位置,进一步加剧错误的受力。
每天坚持拉伸 药效胜过药品
拉伸运动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很多人想要快速解决问题,但只要每天坚持拉伸,效果甚至胜过任何辅助品或药物。尤其是长者,随着肌力和免疫力逐渐下降,更需要透过拉伸来维持关节与肌肉健康。相关教学资料在网路上很容易找到,只要搜寻‘腿后肌群拉伸’就能获得不同程度的示范,初学者可先从靠墙拉伸开始。
至于保健品,虽然无法直接矫正O型腿,但仍能帮助减缓膝关节退化、促进软骨与韧带健康,以及辅助肌肉与骨骼恢复。如果病患已经出现关节炎,医生也可能建议注射玻尿酸。玻尿酸不是用来矫正腿型,而是像‘润滑液’,能减少骨头摩擦、分担关节压力,进而减轻疼痛并延缓退化。”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