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薛美虹-局部切除不是计时炸弹-保乳手术疗效与全切相同

薛美虹 / 局部切除不是计时炸弹 保乳手术加放疗 疗效与全切相同

问:我今年51岁,是三阴性乳癌患者,已完成化疗,准备进行手术,过后再做电疗。

本来,我已做好准备做全乳切除术,以防复发,不过,扫描发现癌肿瘤不见了。所以,医生建议进行局部和淋巴腺切除就好,不必全乳切除和重建。

问题来了,我还是感到担忧,尤其询问过身边的人,有的认为我这个年纪,乳房可以“功成身退”,建议全乳切除重建,但也有人和医生的建议一样,劝我只做局部切除,省掉“大手术”的痛苦和麻烦。

Q1: 医生说,局部和全乳切除的复发率是没有分别或一样的,真的吗?是基于哪些标准进行全乳和局部切除?
Q2: 我是多愁善感的人,每想到局部切除的话,日后会带着“计时炸弹”生活就烦恼,该如何面对?
Q3: 如果这次选择局部切除,将来真的复发的话,还能再做手术吗? 还是只能做全乳切除,或会影响治疗的选择?
Q4: 局部和全乳切除有哪些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事?

感谢医生解答。

 

医生解答:

确实,国际上多项长期研究已经证实,对于合适的患者,局部切除(又称乳房保留手术,或肿块切除)加上放疗,与全乳切除相比,在复发率和长期存活率上是没有显著差别的。换句话说,医学上已经有充分证据支持,只要条件符合,局部切除是安全可靠的。

至于选择全乳切除还是局部切除,医生会根据几个标准来判断。第一是肿瘤大小和乳房大小的比例,如果肿瘤相对较小,切除后乳房形态还能保持美观,局部切除通常是合适的。第二是肿瘤的数量和分布位置,如果是单一肿瘤,位置合适,就能进行局部切除;若肿瘤多发或分布在不同象限,可能需要全乳切除。第三,患者是否能接受术后放疗也很关键,因为局部切除几乎都要配合放疗。最后,还会考虑基因(如BRCA1/2)和家族史等高风险因素,BRCA1/2的病患者复发风险高,所以不鼓励局部切除,还有患者本身的心理需求也是其中的关键。

因此,局部和全乳切除并不是谁“更好”,而是要根据病灶情况和个人条件来决定。

你说你是多愁善感的人,联想到局部切除可能带着“计时炸弹”生活,这种心情很正常。很多病人都会觉得,“只切掉部分乳房,心里好像还留着危险”,担心日后复发。其实从医学角度来说,局部切除加放疗和全乳切除在预防复发上效果一样,所以乳房保留下来并不等于风险更高。

定期检查心理支持 化解不安

心理上的不安,可以通过几个方式调整。首先,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本身就是一种保障,能及时发现问题。其次,可以把乳房保留下来理解为“战胜癌症的证据”,而不是“隐患”。有些患者通过和精神科医生沟通,或者加入乳癌病友支援小组,能够明显缓解焦虑,获得信心。

换句话说,你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不用因为情绪而否定局部切除的安全性。通过科学的随访和心理调适,生活依然可以安心。

如果未来不幸局部复发,依然是可以再手术的。通常情况下,如果你已经做过局部切除并接受了放疗,那么日后复发时,大多数医生会建议全乳切除,以确保彻底清除病灶。


一旦复发 仍有多种治疗可用

如果复发是在腋下淋巴区或局部皮肤,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再手术、联合放疗或全身治疗。因此,选择局部切除并不会让你“走到尽头”,一旦复发,仍然有多种治疗方法可用。

所以,局部切除并不是“一旦复发就无路可走”,而是保留了后续治疗的空间。

局部切除通常需要配合放疗。副作用可能包括乳房外形的不对称,放疗后的皮肤变化(如颜色变深、皮肤变硬)、局部轻度肿胀或疼痛。有些患者可能会感觉乳房较以前紧绷,但多数症状会逐渐改善。

全切或重建各有代价

全乳切除而不重建的副作用是乳房完全缺失,带来的心理和外观影响较大。身体上,有些患者会觉得胸壁紧绷、僵硬,也可能有手臂麻木、活动受限或淋巴水肿的风险。若进行乳房重建,这又是一个大手术,恢复期较长,可能出现假体感染、硬化、皮瓣存活不良或左右不对称等问题。

无论选择哪种手术,如果需要清扫或取样腋下淋巴结,都可能有淋巴水肿、手臂麻木和活动受限的风险。术后要长期注意手臂护理,避免负重或受伤,并保持良好锻炼来降低副作用。

 

  • 要点:
    • 两种手术在复发率和生存率方面是一样的,差别主要在适合度和个人偏好。
    • 局部切除并不会增加风险,只要配合放疗和随访,安全性与全乳切除相同。
    • 如果将来复发,依然可以再做手术或其他治疗。
    • 每种手术方式都有副作用,重要的是术前充分了解,并根据生活需求与心理承受能力选择最适合你的方案。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问医 · 薛美虹(乳房外科)· 2025.10.0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