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V20新增7大血清型 肺炎链球菌防护力全面升级
自PCV13纳入各国免疫接种计划后,药厂再迈新里程,正式推出新一代20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20),并已在日前登陆大马。PCV20新增8、10A、11A、12F、15B、22F及33F等关键血清型,这些血清型与侵袭性疾病及抗药性高度相关,可进一步预防肺炎链球菌引发的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及中耳炎等严重感染。
祖:拿督祖基菲里医生
赞:赞比利教授
林:林登教授
王:王建芳医生
问1:作为领先的儿科医生,你能帮我们理解,为何在儿童早期特别重要保护他们免受肺炎链球菌疾病威胁?这又如何与马来西亚的国家免疫接种计划(NIP)结合?
祖:大家都知道肺炎链球菌疫苗在大马上市已久,但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花了整整15年才说服卫生部将它纳入NIP。最重要的是,孩子必须接种这支疫苗,原因有几点我要强调。
首先,这关乎公共卫生;其次,它能涵盖多种疾病。和麻疹不同,麻疹疫苗只针对一种疾病,而肺炎链球菌却牵涉到三四种不同的疾病,因此大众需要理解这个概念。其实,要让公众完全明白并不容易,所以我们不只是要说服家长,也必须让卫生部理解为何这项计划的推行如此重要。
问2:病原体型态持续演变,目前已知有超过100种血清型。能否解释为何我们需要紧跟这些变化?PCV20又如何符合这个演化趋势?
林:目前已知有107种血清型(serotypes)。这些血清型并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肺炎链球菌自然演化的结果。它的繁殖速度极快,大约每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需要注意的是,肺炎链球菌不仅是致病原体,它同时也是我们喉咙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属于微生物群的常驻成员,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引起疾病。
当肺炎链球菌存在于喉咙时,它会逐渐占据空间,使其他菌种难以进入。如果使用疫苗,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抑制“带菌”或“定殖”(即在喉咙中生长)。一旦这些血清型被清除,其他血清型便可能取而代之并引发疾病,这就是所谓的“替代现象”。
那么,为什么需要涵盖更多血清型的疫苗?回顾2000年代初期,德国花了6年才在2006年将肺炎链球菌疫苗纳入NIP。当时的疫苗仅针对少数血清型,但在美国可涵盖85%的疾病来源,在德国也占了65%。随着这些主要血清型所引起的疾病大幅减少,其它血清型就逐渐成为主要病原。
虽然总体疾病数量下降了约40%,但剩下的病例却来自新的血清型。这正是我们必须持续扩大疫苗涵盖范围的原因。然而,技术上要将更多血清型纳入疫苗并不容易,但为了对抗这些残留疾病,我们必须这么做。虽然这些残留血清型的致病力可能相对较低,但对于脆弱族群例如有潜在疾病的儿童、年幼的孩子和老人依然威胁重大。这意味着我们与病原体的演化竞赛将持续不断。
某些血清型会在特定时间点成为主要病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更高效的疫苗,甚至理想上是能针对整体肺炎链球菌发挥作用的疫苗。不过,目前这样的疫苗仍在探索阶段,尚未成功开发。从最初的7价,到后来的13价,再到今天的20价(PCV20),虽然仍无法涵盖所有血清型,但它已大幅扩展保护范围,能有效对抗疫苗外血清型所造成的残留疾病。

德国国家链球菌参考中心主任
一针防护 成人亦受惠
问3:许多成年人并不知道自己属于高风险族群,尤其是糖尿病、心脏病或肺疾病患者。为何成人接种如此重要?PCV20又如何帮助他们?
王:根据数据显,与儿童相比,成人群体中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更为普遍。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马来西亚也面临相同挑战,即脆弱的成年人越来越多,若合并慢性病,共病会进一步提升感染风险。
过去我们使用的是PPV23(23价多醣体疫苗),但研究证实它在治疗和预防上的效能有限。早期曾尝试PCV7与PPV23 联合接种,但如今有了PCV20,就能取代PPV23,因为它涵盖更多血清型,一次接种即可完成,不再需要两剂疫苗相隔 12个月的繁琐程序。这不仅让患者更方便,也简化了医生的随访提醒,同时减少患者对“重复接种”的疑虑与混淆。
此外,在马来西亚,成人疫苗接种率依然偏低,这与大众普遍认为“疫苗只属于小孩”的错误观念有关。即使经历了COVID-19疫情,成人对疫苗的接受度也没有显着提升。因此,医药协会、媒体与非政府组织(NGO)必须发挥关键作用,持续教育与推动高风险成人族群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
问4:我们观察到马来西亚成人疫苗接种率仍然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卫生教育应扮演什么角色?医药学会又能如何协助?
赞:我们确实观察到马来西亚的成人疫苗接种率依然偏低。普遍观念中,许多人仍认为“疫苗只是给孩子接种的”,成人接种尚未成为主流认知。即使在 COVID-19疫情期间,社会对“人人都应接种疫苗”的重视程度仍不足,尤其缺乏根据个人风险来规划接种的意识。
在这方面,公共卫生教育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媒体与非政府组织(NGO)应加强宣传,让大众认识哪些族群感染风险更高,例如糖尿病患者、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等。同时,也应该强调成人疫苗的重要性,比如流感疫苗,就是值得持续推广的例子。总的来说,成人疫苗接种的教育与宣导工作仍有很大空间,医药学会则能发挥关键作用,例如代谢学会、胸腔学会等,往往会向其他学术机构或大学寻求支援,以获得预防措施、临床应用和政策建议的依据。这些学会与大学应提供权威指南、科学建议与介入模式,帮助医界与决策者制定适合成人及高风险族群的疫苗策略。

儿童心脏内科顾问
忧疫苗副作用
问5:根据临床经验,家长在面对儿童疫苗时,最常见的担忧或犹豫是什么?他们最常质疑什么?你通常如何安抚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祖: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病发率呈现“U型曲线”:最容易受影响的族群是年长者,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老年人特别需要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
至于儿童,许多家长起初认为孩子健康,不需要接种。不过,目前大多数马来西亚家长已能接受儿童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自COVID-19 疫情爆发以及相关疫苗推广以来,家长更关心的问题变成“疫苗是否会带来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这是现在最常被问到的。
以前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根据卫生部2020至2022年的数据,公众最初更在意的是疫苗是否具备清真(halal)认证。其次,有些倾向传统医学与自然疗法的家长认为孩子靠自然方式获得抗体就足够,不需要再打疫苗。但在2020年之后,这类家长逐渐减少,而对副作用的恐惧却快速增加。疫情前,我通常会告诉家长:“在我们的社区,因疫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极为罕见。”但疫情之后,我必须改变说法。
我现在通常会先解释疫苗是什么、孩子为什么需要接种,以及疫苗能预防哪些疾病。我还记得,有些家长在疫苗尚未纳入NIP前选择拒绝,但几年后,我却在病房里遇见他们的孩子。那时孩子因肺炎链球菌感染入院。我不确定当时是否已向他们清楚说明风险,但印象很深刻的是,家长告诉我:“原本打算接种,但后来丈夫觉得没必要。”结果孩子因此染病住院。
这是真实的经历,也是我认为应该公开分享的案例,好让更多家长明白,如果不替孩子接种疫苗,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香港临床微生物学及传染科顾问
问6:能否说明临床实际资料如何指导疫苗策略?为何这对马来西亚等地至关重要?
林:这对所有国家都很重要。当你投入资源推行一项疫苗接种计划时,政府与社会都希望知道它是否真正有效。
理想情况下,若针对某种疾病接种疫苗,就应该看到该疾病的病发率下降。这听起来合理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容易。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重视隐私的时代,许多疾病未必会被完整登记,资料也未必公开。如果缺乏完善的制度,就难以确定疾病是否真的减少。你可能只能透过医生的观察,例如门诊病患是否减少,否则就只能依赖政府的官方数据。
我之前提到肺炎链球菌的不同血清型。我们并不是针对所有血清型接种,而是涵盖疫苗中包含的几种,例如PCV7、PCV13、PCV15、PCV20,这些血清型代表特定的抗原群体。若缺乏监测,就无法掌握实际状况。举例来说,在德国,有些医院因未检测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为这个问题不存在,但最终现实会揭露问题的存在。因此,必须仔细监控案例数量,了解有多少儿童因接种而受保护。
侵袭性疾病相对容易追踪,因为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我们可以透过实验室报告掌握菌型分布。如果疫苗有效,疫苗涵盖的血清型病发率就会下降,而剩下的病例则多由其他血清型引起。这些“替代血清型”的流行趋势,可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若你不了解当地血清型的变化,就无法判断接种策略是否奏效。最理想的方式是全盘监控,即不仅追踪特定血清型,也同时关注整体疾病数据。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降低总体疾病与死亡率。简言之,若不监测,就无法知道现况;若能持续监测,就能发现成效与不足,并为疫苗政策和新疫苗研发提供正向回馈。
问7:随着更多成人疫苗问世,共同接种是否有助益?例如流感与肺炎链球菌,或与COVID-19疫苗同步接种,能否提高复盖率?
王:已有证据证明共同接种是安全的。在香港,他们推行“左臂接种流感疫苗,右臂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的做法,甚至可同时接种COVID-19疫苗。政府外展团队走入长者中心施打时,会透过电子健康系统检视接种纪录;若发现长者尚未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且符合资格,便会主动询问患者或家属是否愿意一并施打。这样一次行程即可完成多种接种,效率极高。
因此,我认为随着PCV20的出现,这类策略性安排会更加简化与便利:一次就诊即可完成多种疫苗接种,并透过完善的资讯系统进行追踪,对提升成人疫苗复盖率将带来明显助益。

马来西亚传染病和化疗学会(MSIDC)前主席
群体免疫 守护弱势
问8:我们通常认为只有孩子与年长者需要接种疫苗,而成年人因为身体强壮,不需要这些。那么,为什么成年人还要接种疫苗呢?
赞:当一个群体有大量的人接种疫苗时,你会发现该社区的疾病传播机会大幅减少,感染次数也会下降,进而降低整体的疾病负担。这正是我们推动疫苗接种的方向。
在儿童方面,我们已经清楚看到这种效果。因为儿童疫苗是强制性的,以麻疹为例,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但由于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已超过95%,大幅减少了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同样的原则应用到成年人身上,也能产生效果。虽然成人疫苗接种率仍然偏低,而且需要较长时间来推动,但其中一个明显的效益是家庭内的传播链会被打断。举例来说,如果家庭中有人感染,传播给其他成员的风险原本很高;但如果家人已接种疫苗,就能透过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这就是疫苗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它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社群。每个人都得到保护,才能形成群体防护。我特别喜欢“一切从家庭开始”这个概念。如果我们能在家庭中推动疫苗接种─父母接种、孩子接种、长辈也接种,就能从家里扩展到整个社区。
此外,还有一群人因为免疫系统功能不全而无法接种疫苗,他们属于真正不适合接种的族群。但如果他们的直系家人接种了疫苗,就能间接保护他们,这正是社群免疫最宝贵的意义。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