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15%至20%儿童曾遭性虐 特殊儿更需性教育 学懂保护与尊重
日前马六甲一所中学惊传轮奸案,震撼全国。受害者为年仅15岁的中三女生,施暴者则是同校的4名中五男生。事件不仅暴露校园安全监督的漏洞,也再次唤醒社会对“性教育”的深层反思。我们的孩子,究竟了解什么是“性”、什么是“尊重”吗?
谈及性教育,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是特殊儿童。智力或发展障碍的孩子常缺乏分辨能力,对“身体界限”的概念模糊,也更容易成为性暴力的受害者或误触法网的施害者。若特殊儿没有接受这类教育,他们可能因误解行为界限而受害,或因模仿成人行为而触法,最终造成双重伤害。
医句话:
当特殊儿童(如自闭症或过动症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父母不应回避或压抑与“性”有关的话题,而应以正向、同理且有系统的方式引导,帮助孩子在探索自我与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尊重他人,并正确认识身体与情感的界限。
“特殊儿是指身心发展或学习上,与一般儿童有显着差异,需要额外支持或特殊教育服务的孩子。这些儿童可能在认知、情绪、行为、身体或感官功能上有极大的挑战,常见范畴包括智能发展差异、自闭、学习障碍、感官障碍、行为障碍或情绪障碍,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简称过动症)等,因此给予性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无论是普通孩童或特殊儿都需要性教育,性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孩童学会如何懂得保护自己及不侵犯他人。儿童性教育应该自出生便逐步开始,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在自然的成长过程中,对身体与性相关的话题减少尴尬与羞耻感。家长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若家长能以开放、正向的态度来面对,孩子便更容易建立健康的观念。
教育引导 助过动儿自控
对于特殊需求的孩子,性教育更是不可或缺。他们往往因为行为或发展上的特质,需要更具体、个性化的指导。例如,他们可能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与学习风格,对社交互动或情感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在成熟度或理解能力上与同龄人存在差距,甚至可能缺乏语言或情感表达的能力。对于有过动症的孩子来说,冲动性行为更需要透过教育与引导来帮助他们自我控制。
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性教育,不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帮助他们在行为、社交与情感发展中获得适切的支持,让他们能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父母的正确的性观念极为重要,父母的性观念必须认为性爱是一种可聊的话题,而不是不可触及的课题,只因很多的父母对于性课题都避而不谈。
50%残障儿遭性虐
根据大马儿童性虐待调查报告,约有15%至20%的儿童曾遭受性虐待(至少10%的儿童受到影响)。国际数据显示,残障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比例甚至高达50%。这意味着特殊儿童在性教育上的需求更为迫切,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获得性知识,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具备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受害者,并能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性教育的方式需要更加具体化与系统化,才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吸收相关知识。医生通常会建议家长与教育者采用简单、明确、直接且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进行教导,避免抽象或过于复杂的表达,让孩子能清楚掌握核心概念。
在教学方法上,视觉辅助工具往往能发挥很大作用,例如图表、图片、短视频或教学娃娃,这些具象的媒介能协助特殊儿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见、可感知的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性教育不应仅限于零散的对话,而是需要针对特定的主题,以系统化的方式逐步进行,涵盖身体自主权、好与坏的触碰、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在社交中保护自己等内容。
别用身体暱称教自闭儿
每个特殊儿的理解能力都有差异,因此,性教育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举例,自闭儿在面对性侵时并不懂得如何表达自我,所以,教育工作者或父母在给予自闭儿性教育时,身体器官不能用暱称,如勿用‘鸟鸟’取代阴茎,有时也需要绘图指出身体各种正确名称,特别是男女性器官。
此外,特殊儿童往往会接触许多不同的照护者与治疗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潜在风险。

用娃娃引导孩子认识身体部位
在教学工具上,视觉辅助能大大提升理解效果,例如图表、图片、短视频或娃娃示范,都能帮助孩子更直观地分辨哪些行为或触碰是适当的。在给予孩童性教育时,我会建议父母用娃娃公仔为孩童解释身体各器官称呼。
同时,教育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并以系统化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孩子对身体自主权的概念。父母也可使用角色扮演,以教会孩童与陌生人保持一定安全范围,一旦发生性侵事件,孩童需知道如何第一时间如何应对。
面对性侵害的风险,特殊儿童需要透过性教育来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要避免因为误解而成为无意间的加害者。首先,必须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许多受害者往往选择不说出来。

误把伤害当关爱
当孩子误以为一些不恰当的小动作是正常的、把施害行为当成‘爱的表现’、愿意配合是为了获得小礼物,或是把事件视为‘小秘密’和‘尊敬长辈’的方式时,他们可能会错误地接受并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即便孩子觉得不对,他们仍可能因为害怕被伤害、感到羞耻、害怕失去爱或担心遭受责怪而不敢开口;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或害怕举报的后果,而选择隐忍。
因此,预防教育至关重要。特殊儿童需要明确理解什么是不恰当的‘小动作’、什么是不安全的‘社交距离’、哪些带有企图的问候语可能隐含危险。他们必须学会辨识陌生人,并理解‘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性别’都可能涉及性侵害风险。同时,在现今的环境下,孩子也要掌握使用社交媒体的基本安全规范,避免落入线上诱骗的陷阱。
遇不当行为要喊停
除了知识,孩子还必须学会正确的反应方式。当遇到不当行为时,要能保持冷静,绝不能沉默,应立即大声叫喊,并严厉地说出‘STOP!’来表达拒绝,随后迅速离开现场并寻求帮助。孩子也要明白必须立刻举报,并且避免再与加害者单独相处。家长则需持续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状况,并透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让孩子在实际演练中强化自我保护的技能。
透过这样的知识、态度与实践结合,特殊儿童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具备清晰的界限感与自我防护力,既能避免成为受害者,也能避免因误解而成为无意间的加害者。
画出社交关系圈 得出谁能靠多近
此外,透过社交规范的讲解、社会故事的引导,以及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的练习,孩子能更贴近真实生活地学习如何应对。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孩子提问与讨论,让他们在参与中加深印象。同时,学习也应该设计得有趣,并以分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再透过不断的重复讲解与练习来巩固记忆。
其中,‘社交关系圈’(Circle of Relationship)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区分不同层级的人际关系,例如家人、朋友、老师、陌生人,并理解在不同的关系中,触碰的范围与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更清楚地界定边界,并学会保护自己。

儿科顾问
没有性冲动?智力低就不侵犯人?
在特殊儿童的性教育中,家长往往会因为对‘性’的误解而犯错。许多家长将性视为肮脏、色情的事物,或仅仅把性理解为一种生理需求与本能,而忽略了性同时包含情感交流与责任。事实上,除了了解性爱的重要性之外,孩子也需要被教育如何在性爱后承担责任,并学会面对与处理相关的人际关系。
此外,社会上对特殊儿童也存在一些迷思,导致家长忽视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有人认为特殊儿童没有性冲动、没有理解性的能力,或因智力不足而不会侵犯他人。更有家长担心孩子一旦接触到性知识,就会立刻付诸行动,反而避免相关的教育。但事实恰恰相反,缺乏正确知识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误解与危险之中。
因此,在父母给予性教育孩童前,或需要得到性教育工作者或儿科医生的培训,从而以自然、开放的态度来谈论性相关话题,将性教育视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以适当方式转移性冲动
当特殊儿童进入青春期时,常会面临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挑战与困扰。首先,随着性发育的进展,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例如男孩可能因为勃起而感到不安或尴尬。这时,家长需要以安慰和解释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如何避免过度刺激,例如避免穿紧身衣物或接触强烈的视觉刺激,并透过恰当的动作或离开现场来自我冷静。
手淫则是青春期中另一个敏感却必须面对的议题。家长应该坦然接受,理解这是一种预期中的行为,并避免责怪或粗暴制止。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认识手淫并不会‘伤身’,而是一种探索自我身体的过程。
父母需要同理心,帮助孩子以适当方式转移性冲动,例如留意是否有外在刺激因素(如紧身内裤、色情资讯、甚至性侵犯经历),并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如增加身体活动与家务参与(本体觉活动)、鼓励朋友陪伴(社交转移)、或透过户外运动消耗体力(环境转移)。同时,要教育孩子保护隐私、尊重他人、珍惜自己的生殖器官,并理解在适当的时间与场合满足需求才是合理的。
尊重他人界线 别让冲动成为伤害
在性行为的教育上,父母应避免将它神秘化或色情化,而是自然地说明性行为的意义,即它与基因传承、伴侣关系及责任有关。同时要强调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并灌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特殊儿童(如过动儿)可能因冲动或误解而出现侵犯他人的行为。他们可能因为曾经被性侵犯、对异性身体的好奇、渴望引起注意或想要逃避学习情境而做出不当举动。这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教导他们尊重他人的隐私,遵守适当的社交礼节,并区分什么是恰当的身体接触。
性教育内容太简化 需求被忽视
现阶段学校提供的性教育,对特殊儿童而言仍然是不足够的。许多课程内容过于简化或泛泛而谈,未能针对特殊儿童的需求做出调整,也缺乏医疗与家庭的支持。理想的性教育应由学校主办,并邀请父母一同参与,结合有经验的儿科医生、性侵防范工作者、心理学家、律师以及职能治疗师,共同设计与执行课程,让孩子能在多方的协作下获得全面性的指导。
然而,放眼目前的社会与医疗体系,对特殊儿童的性教育支持仍显不足。社会上甚至存在许多关于性的迷思与禁忌,特别是来自宗教或地方领袖的观念,往往导致性教育在推广过程中受限。
加强跨部门合作
为了补足这些不足,医生建议应加强跨部门合作,由卫生部派遣医生到学校讲课,教育部在学前阶段就纳入适龄性教育,通讯与媒体部门则需提供正确且健康的媒体内容,避免错误资讯充斥。同时,父母也应透过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性教育知识与引导能力。
只有当医疗、家庭与学校三方面紧密合作,并且社会政策与资源全面到位,特殊儿童的性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帮助他们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获得保护、尊重与健康的人际互动能力。”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