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脂肪变成毒 糖尿病风险暴增
医句话:
脂肪肝由代谢异常、饮食过量引起。若再加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症候群“火上加油”,本已堆积如山的脂肪便更难分解。然而,只要及时介入,即便只是减重5%至10%,就有机会让肝脏“重生”!
“人们常以为只有喝酒才会伤肝,其实肥胖与糖尿病同样是沉默的元凶。这三者的看似不同,其实都源于代谢问题。当代谢失衡,肝脏便会逐渐被脂肪‘淹没’,最终可能让健康的肝变成脂肪肝,逐步发展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众所周知,肥胖与糖尿病向来是‘好朋友’,一个出现,另一个往往随之而来。当然,不是所有肥胖者都会得糖尿病,也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都肥胖,但十之八九的肥胖者,最终都会罹患糖尿病。
肥胖症一般依据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身体成分来判定。那它是怎么引起糖尿病的呢?肥胖患者体内会出现脂肪毒性(adipose toxicity),这主要导致慢性发炎(chronic inflammation)与胰岛素拮抗性(insulin resistance)。正是这2个原因,使得肥胖者更容易罹患糖尿病,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疾病。
肥胖与糖尿病还有其他的‘朋友’,它们就是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疾病统称为‘代谢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当然,这只是笼统的说法,医学上对代谢症候群有明确的定义与5大评估指数,包含中央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俗称好胆固醇)。
倘若这些指数都超标,就代表属于代谢症候群,同时也意味着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如脂肪肝、心脏病、中风等,可能也会接踵而来。今天我们主要谈谈肥胖与糖尿病这些代谢症候群与脂肪肝之间的关联。
脂肪肝:肝脏脂肪>5%
脂肪肝是什么?从字面上来看,应该不难理解,主要是指肝脏堆积了过多脂肪。当肝脏内脂肪超过5%,便属于脂肪肝。同样地,脂肪肝与肥胖也有莫大的关联,脂肪肝患者当中仅有0.3%至0.5%的人体重正常,绝大多数都属于超重。
2020年以前,医学界把脂肪肝分为2大类,也就是酒精性脂肪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从NAFLD至MAFLD
然而,若仅以‘喝酒’与‘不喝酒’来区分脂肪肝病,定义未免太狭隘,也带有汙名化。后来发现,除了饮酒,脂肪肝更大的元凶其实是代谢功能异常。于是,医学界将NAFLD一词重新定义为‘代谢功能异常相关脂肪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
脂肪肝是代谢异常在肝脏的体现。肝脏主要负责代谢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当饮食中脂肪摄取过量,过多的脂肪在代谢过程中就会堆积于肝脏。若再加上代谢症候群的其他‘成员’,使身体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状态,就犹如‘火上加油’,让肝脏的代谢功能愈发下降,更难有效分解那些本已堆积如山的脂肪。
肝炎持续酿肝硬化
脂肪肝有什么问题呢?不就是肝脏里多了点脂肪吗?非也。当脂肪在肝脏中堆积过多,未加以控制时,肝脏就会开始发炎,形成肝炎(hepatitis),肝脏功能也随之下降。当发炎持续过久,甚至可能发展成肝硬化(liver cirrhosis),让肝脏几乎失去原有功能。
脂肪肝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顶多感觉容易疲倦,有些人会出现头痛、恶心、嗜睡等情况。当肝脏开始发炎、功能下降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也就是皮肤及眼白发黄。不过多数症状并不典型,若未透过筛查,往往难以察觉。
更易感染出血腹胀
肝脏负责排毒、代谢,同时具有免疫功能,当它开始硬化,患者会比常人更容易感染、出血,甚至出现腹水导致腹部胀大。随着病情恶化,食道与胃部的血管可能会扩张,有些人因此出现吐血,类似内出血的症状。
由于长期慢性发炎,肝脏组织会反复坏死又再生,久而久之,肝细胞就有机会发生病变,进而演变成肝癌。数据显示,约有10%至30%的脂肪肝会进展为肝炎;其中又有约10%至30%会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再往后演变成肝癌的几率则相对低,少于10%。
脂肪肝接棒成肝癌新元凶
前面提到,脂肪肝若未加以控制,可能一步步恶化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事实上,过去肝癌的主要病因多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有关,尤其是B型与C型肝炎。以B型肝炎为例,它常经母婴传染,在怀孕或分娩过程中由母亲传给婴儿,导致慢性感染,长期下来便可能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
为了预防B型肝炎,我国政府自1990年代起规定,每名新生儿出生时都必须接种疫苗,大幅减少了由B型肝炎造成的肝癌个案。然而,脂肪肝引起的肝炎却没有疫苗可预防,只能仰赖人们自身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
问题在于,现代人的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使脂肪肝成为极普遍的‘隐形疾病’,估计约有30%人已患有脂肪肝却浑然不知。若大众仍未提高警觉,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肝癌的病例将会逐渐攀升,而最大的元凶,也不再是病毒性肝炎,而是代谢功能异常相关脂肪肝病(MAFLD)。
别等症状出现脂肪肝 已悄悄伤肝
脂肪肝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若此时进行验血检测肝功能指数,或许能发现一些线索。而一旦脂肪肝进展为肝炎、肝脏功能开始下降,症状就可能逐渐浮现,肝功能指数的异常也会愈加明显。
这时,医生通常会安排超声波(ultrasound)扫描作进一步检查。正常的肝脏表面应该光滑平整,若在超声波下看到肝脏表面变得粗糙,就表示肝脏已经出现硬化。
40岁以上定期筛查
现代人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普遍不健康,因此,年轻族群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建议40岁以上人士定期接受筛查,若体重或BMI偏高,或伴随其他代谢共病,更应提早检查。
即使只是例行的血液检查,也有机会发现肝功能指数异常。但若长期忽视筛查,自以为身体很健康,便可能等到病情恶化才察觉,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普通及上消化道外科顾问
减重5%至10% 脂肪肝可逆转
为什么早期发现那么重要?因为脂肪肝在早期是可以逆转的!从单纯脂肪肝到肝炎,甚至有文献指出,即使发展到早期的肝硬化,仍有机会逆转。被脂肪复盖的肝脏有可能恢复成原本健康的模样。然而,一旦进入晚期,肝脏已完全硬化、功能几乎丧失,就再也无法逆转了。
那么,逆转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减重!研究指出,只要减少体重5%至10%,就能让脂肪肝有显着的改善。其次,就是让血糖、血压及血脂等指数受到良好控制。
新药助益大
要达到减重效果,必须长期配合健康饮食与运动,再加上良好的睡眠更佳。当然,长期维持这些生活习惯并不容易,因此现在也有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来辅助,但生活方式的改变仍是最根本的一环。
在药物方面,目前有一些有效的新型药物,比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促效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食欲或减少热量摄取,使身体更有效地分解与代谢,从而达到减重与改善脂肪肝的效果。
减重3法比一比 手术效果最显著
若脂肪肝伴随肥胖症共病,且BMI超过特定标准,便可透过减重手术治疗,且成效往往相当显着,只要仍处于脂肪肝、肝炎或早期肝硬化的阶段,都有可能逆转。
减重手术与改变生活习惯或使用药物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改变生活习惯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要长期坚持并不容易;药物治疗则需长期使用,一旦停药便会出现体重反弹。相较之下,减重手术效果更持久,体重下降也更多,可达到15%至20%。
目前减重手术的选择有多种,但效果最确切的主要有2种,即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与胃绕道手术(gastric bypass)。
袖状胃切除术Vs胃绕道手术
袖状胃切除术与胃绕道手术都能透过微创腹腔镜进行。前者对外科医生来说相对简单直接,主要是切除部分的胃,使胃形状变得细长,容量缩小。被切除的部位包含部分分泌饥饿素(ghrelin)的区域,因而术后饥饿素分泌也会减少,让患者减少进食量,进而达到减重效果。
至于胃绕道手术,则是在切除大部分胃部后,将小肠尾段的回肠(ileum)直接接上胃,使食物能‘绕道’进入小肠尾端,减少营养吸收。这种结构上的改变同时能促进GLP-1等荷尔蒙分泌,增强胰岛素作用,进一步改善代谢功能。
并发胃酸倒流营养不良
袖状胃切除术与胃绕道手术都是相当有效的减重方式,但也各有坏处与限制。
袖状胃切除术可能导致胃酸倒流。人体的胃就像一个储藏室,用来储存食物并慢慢将食物排放到十二指肠。当这个‘储藏室’变小,无法容纳太多食物,就容易出现倒流的情况。
至于胃绕道手术,过去曾被视为减重手术的黄金标准,但后来发现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小肠原本负责吸收营养,但手术绕过了一大部分,使吸收能力下降。许多患者因此需要长期依赖营养辅助品。
此外,虽然手术后胃变小、荷尔蒙也会改变,但人体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这些变化会随着时间逐渐被调整回来。手术初期可能会看到明显的体重下降,但若饮食与生活习惯没有改变,效果顶多维持约2年。
手术非万灵丹 控重关键在习惯
因此,手术并不是首要考虑的方式。对于控制体重与脂肪肝,认识与教育更为重要。民众必须了解,肥胖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不可能单靠用药或手术就能一劳永逸,而是必须从根本改变生活习惯。
首先要从饮食做起,减少单糖与加工食品的摄取。另外,运动也是‘免费’的治疗方法,许多时候不必花钱买药或做手术,只要持之以恒,也能达到良好效果。
这些行动不应等到疾病出现才开始,而是应从小培养。现代人吃得太好,孩子从小接触大量加工食品,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让健康问题在无形中累积,导致如今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出现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但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防的。”
【糖尿病“四面埋伏”实体论坛预告】
郑思琪医生将会联合肾脏内科顾问张贻文医生、泌尿外科顾问杨维轩医生及眼科顾问杨铭贤医生,于11月22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糖尿病四面埋伏”。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