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如体内救命符 电击瞬间唤回心跳
医句话:
对于心脏猝死的高风险群,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就犹如藏在体内的一道“救命符”,能在千钧一发之际发出电击,挽回性命。
心脏猝死指的是因心脏原因导致一个人在极短时间内突然失去意识并死亡,可说是毫无预警,让人防不胜防。事实上,心脏猝死多数与潜在的心脏疾病有关。最常见的元凶是心脏病发作与心脏衰竭,两者都可能引发严重心律不整,让心脏突然停止跳动。
其中心脏病发作是最常见的原因。让我们先厘清两者的关系,所谓心脏病发作,在医学上称为心肌梗塞,是指心脏血管突然阻塞,导致部分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梗塞固然危险,但一般并不会立即致命。
心梗心衰诱发心律不整
然而,心肌梗塞可能导致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失灵,诱发严重的心律不整,尤其是心室性心律不整(ventricular arrhythmia)。这就像心脏开始不规律地乱跳,造成供血不足与血压骤降,若未及时治疗,就可能引发猝死。
除了心脏病发,心脏衰竭也容易引发心律不整,进而导致猝死。曾经发生过心脏病发作的患者,心肌可能已受到严重损伤,进一步发展成心脏衰竭,因此在日后仍存在心脏猝死的风险。
部分患者则患有其他类型的心脏疾病,比如离子通道病变(channelopathy)。常见例子包括布鲁盖达氏综合症(Brugada Syndrome,BrS)及长QT综合症(Long QT Syndrome,LQTS)。
心肌病变可致命 年轻族群勿忽视
又或是心肌病变,包括扩张型心肌症(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阻塞性肥厚心肌症(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及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变(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等。这些名称听起来复杂,但简单来说,都是与心脏肌肉异常有关的疾病。
前述这些心脏疾病同样可能引发心律不整,进而导致心脏猝死。这类疾病多属遗传性或先天性心脏病,多在年轻时期发病,但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毫无症状,也未曾接受检查,一旦受到刺激,比如剧烈运动,就可能突然猝死。但总括而言,心脏猝死者仍以心脏病发作与心脏衰竭的患者居多。
起搏器稳心率 治心跳过慢
那么,心脏猝死该如何预防?其中一种常见的预防与治疗方式,就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
大家可能听过心脏起搏器(pacemaker),那么,ICD又是什么?与起搏器有何不同呢?
其实,起搏器与ICD在原理和设计上相当相似,但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心跳过慢型的心律不整。当心跳过慢时,起搏器会即时侦测,并释放电讯号,协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ICD治心跳过快 电击恢复正常节律
而ICD的用途则正好相反,主要针对心跳过快型的心律不整。不过,ICD同样具备起搏功能,当心跳过慢时,它也能像起搏器一样发挥作用,但它最主要的任务,是在侦测到过快的心律不整时,立即侦测并纠正异常。
ICD会先发出连续的微电流,尝试中止异常心律,这过程称为‘抗心搏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若仍无法恢复正常节律,ICD便会释放电击,重新‘重置’心跳,使心律回复正常。
心脏内科兼心脏电生理学顾问
经静脉式 VS 皮下式
目前应用的ICD主要有2种:一种是经静脉式(transvenous),另一种是较新的皮下式(subcutaneous)。
经静脉式ICD会经由静脉植入。手术时,医生会在左胸开一个小切口,找到静脉后放入ICD导线(lead),引导至心脏右心室,并以螺钉固定。导线会连接到电池,电池则放置在切口下方的皮下组织里,表面上看不到,但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装置在皮肤下面。
虽然这个装置被称为‘电池’,但其实它除了负责供电外,更是整个ICD的控制中心。当右心室的导线侦测到异常心律时,它就会负责判断并释放电击,以恢复正常节律。电池的寿命约为7至10年,耗尽后可透过小型手术更换。
新式植入风险低 惟功能有限
另一种较新的皮下式ICD,则无需将导线放入血管或心脏,而是将导线与电池都直接置于左胸的皮下组织。其装置体积比经静脉式稍大一些。
由于皮下式ICD无需进入心脏,植入风险相对低,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目前它主要用于部分较年轻的患者,而多数患者仍以经静脉式ICD为主。
这是因为皮下式ICD也有其限制。当出现过快的异常心律时,它只能直接释放电击,无法像经静脉式ICD那样先作出抗心搏过速起搏(ATP)来中断心律不整。此外,它也没有起搏器的功能,无法治疗心律过慢。皮下式ICD价格较高,电池寿命也相对较短,约为5至7年。
哪些人需要植入ICD?
前面提到,许多因素,包括曾发生心脏病发、心脏衰竭及其他心脏疾病,都会增加猝死的风险。那是否代表这些患者都需要植入ICD呢?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使用ICD?
事实上,ICD的应用可分为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与次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2种情况。
初级预防是指在还未出现危急事件之前,预先采取防范措施。若用于初级预防,医生须先评估患者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对于曾有心脏病发作或心脏衰竭的患者,若心脏功能下降(左心室射出分率,LVEF低于35%),或心律不整曾导致晕厥,便属于高风险族群,可能符合植入ICD的条件。
惟费用与保险成阻力
至于其他类型的心脏疾病,也有各自的风险评估方式。例如对于HOCM患者,医生会评估心肌厚度、心脏功能、是否出现心室性心律不整,以及是否有强烈家族病史等。若经评估属于高风险者,可能建议植入ICD;若风险较低,则可先透过药物控制或消融术治疗。
次级预防则针对已记录到心室性心律不整、曾因心律不整导致晕厥,甚至发生过心脏骤停的患者。这类事件一旦再次出现,患者可能会丢失性命。因此,根据临床指南,这些患者都应该植入ICD,以免最终酿成悲剧。不过在现实情况下,费用往往是一大考量。目前并非所有医疗保险都涵盖此装置,仍须视保单条款而定。
成功率逾90% 助降30%死亡风险
研究显示,ICD能侦测出心律不整并自动释放电击,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的成功率超过90%。此外,植入ICD能降低约30%的整体死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新款ICD已配备无线连线功能,在释放电击的同时,会自动将记录传送至资料库,并即时通知主治医生。多数情况下,医生需要联络患者回院检查,找出触发心律不整、导致ICD释放电击的原因。
有时,患者若近期身体不适、发烧或肾功能异常,导致体内电解质(electrolytes)如钾离子(potassium)浓度失衡,也可能引发心律不整。
ICD误放电属罕见
在极少数情况下,ICD也可能因某些原因,比如患者动作过大或肌肉振动,而误判为心律不整、错误释放电击。不过,如今的演算法(algorithm)已大幅改进,这类情况已相当罕见。

慎防感染气胸手术风险
正如一般手术,ICD植入手术也存在出血风险,但通常能即时处理。较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虽然多数情况下问题不大,但若感染扩散至血液,引发败血症(sepsis),可能连导线也会受到影响,这时便需要将整个装置取出,这是医生最为担心的情况。
此外,导线在放置过程中可能造成血管损伤,或导致邻近肺部受损。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可能引发气胸(pneumothorax),即空气积聚于肺部与胸壁之间的胸膜腔内,导致肺部受压而塌陷。若气胸范围较小,患者通常只需进行呼吸训练,即可让肺部重新扩张;若气胸较大,则需放置胸管进行引流。
长期并发症则包括慢性感染,或导线出现问题,如导线断裂、移位或绝缘层破损(insulation break)等。不过,只要患者定期回诊追踪,就能及早发现异常,确保ICD维持正常运作。
术后可运动 惟须控制强度
植入ICD后,患者还能不能运动呢?其实,多数患者因心脏衰竭或心肌病等问题而需要植入ICD,这类患者的心脏功能本就受限,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不过,仍建议进行一些低强度的活动,如步行、骑脚踏车或打太极。只是手术后不宜立即开始运动,应先休息一段时间,再从轻度活动做起,循序渐进。
部分年轻患者因某些心脏疾病而植入ICD,体能仍然良好。对于这类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避免有碰撞风险的运动,如拳击、空手道、橄榄球等,以免导致装置受创。不过,他们仍可进行一般的耐力型运动,如跑步、游泳或骑脚踏车等。若患者本身是运动员,则需与心脏科医生深入讨论是否能继续运动。
做运动时,建议有同伴陪同,以防突发状况。至于极限活动,如赛车、跳伞、滑翔伞等,则应尽量避免。
从生活检查做起
除了ICD,预防心脏猝死最根本的方式,仍是从生活习惯与定期检查做起。正如前面提及,心脏猝死最常由心脏病发与心脏衰竭引起,其次则与先天性或遗传性心脏疾病有关。
要预防这些疾病,应定期体检,及早发现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等问题,并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饮食、维持规律运动与控制体重。若有心脏疾病家族史,或出现可疑症状,更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先天性或遗传性心脏疾病。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