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退烧 扑热息痛温柔却有力 中药食疗偏方 效果又有多大?

说到止痛,首当其冲要数扑热息痛。它可说是全球最常使用的止痛药,从婴幼儿牙痛,到成人的头痛、肌肉酸痛,几乎无所不在;它看似平凡,其实大有学问。
而在另一端,许多人也会寻求中医调理或食疗偏方,希望以较“温和”的方式缓解疼痛。那么,我们常听闻的田七、跌打药水等中药究竟有何功效?食疗又是否真有帮助?

医句话:
扑热息痛是家庭药箱中不可或缺的“万用药”,能安全有效地缓解疼痛。然而,“安全”不代表可以随意使用。遵守剂量、注意用药间隔、不重复服用含相同成分的药品,是确保用药安全的关键。


“扑热息痛(paracetamol,又称乙醯胺酚或acetaminophen),属于解热镇痛药,但不同于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它没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但较不会刺激胃部或导致胃溃疡。

它之所以能退烧,是因为药物会作用于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帮助身体散热;止痛作用则来自它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痛觉传导的化学物质,使疼痛信号不容易被大脑接收。简单来说,扑热息痛是从大脑层面控制疼痛与发热反应,而不是直接对抗炎症或消肿。

扑热息痛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缓解各类轻至中度疼痛,例如头痛或偏头痛、牙痛或拔牙后疼痛、痛经、肌肉酸痛、关节痛、背痛或运动扭伤、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烧、接种疫苗后的短暂发热等。它也常被用作其他药品,如感冒药、止咳药或痛经药中的‘基础成分’。
标准Vs速效Vs长效Vs加强型 怎么选?

走进药房,你可能会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扑热息痛产品如‘标准型’、‘速效型’等。这些配方虽然都含有扑热息痛,但吸收速度、药效持续时间与用途各有不同。

标准型为最常见的剂型,每片500mg,一般于服用后30至60分钟内起效,药效维持约4至6小时,适合一般发烧、头痛或牙痛。

速效型含有钠离子配方,可促进药物吸收,使血液中药物浓度更快达到有效水平,通常在15至30分钟内起效,适合急性头痛或牙痛者。

长效型含有665mg缓释型扑热息痛,可持续止痛长达8小时,对于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炎、背痛、关节或肌肉酸痛、运动拉伤特别适用。由于是长效配方,通常每8小时服用一次即可,对胃部温和。

加强型结合500mg扑热息痛及咖啡因,能增强止痛效果并提神,适合偏头痛或长时间需集中注意力者使用。但咖啡因可能影响睡眠,晚间应避免服用。

选择哪一种,应根据症状类型、起效需求与个人健康状况来决定。如不确定哪款最适合自己,应向药剂师咨询。

成人一天不超过8粒或4g

扑热息痛剂型多样,包括药片、胶囊、口服液、粉剂与栓剂等。成人(超过50公斤)口服剂量为每次500mg至1g,每4至6小时可服一次。24小时内不可超过4g(即8粒500mg或6片665mg)。

至于儿童剂量则需依体重计算,一般为每次10至15mg/公斤体重,每4至6小时服用一次,每日不超过4次。例如,20公斤的孩子一次剂量约为200至300mg。儿童口服液常见浓度为120mg/5mL或250mg/5mL,建议使用随瓶附送的量杯或滴管,勿用家用汤匙估算。

扑热息痛过量最严重的后果是肝脏损伤。早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腹痛,24至72小时后可进展为黄疸、意识混乱甚至急性肝衰竭。若怀疑误服过量,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应立即就医。

_
吴运汉(注册药剂师)



肝病酗酒太瘦者 用药前宜先问医

虽然扑热息痛属于相对安全的药物,但某些族群如肝病患者、酗酒者、低于50公斤或需长期用药者应特别注意,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此外,同时服用感冒药或止痛药时,应查看成分标签是否含扑热息痛,避免重复摄取。若发烧或疼痛持续超过3天未改善,则应寻求医疗协助。

不像NSAIDs伤胃肾

许多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服用扑热息痛,只要依建议剂量服用,一般相对安全,不会像NSAIDs那样伤胃、伤肾,也不会导致依赖或成瘾。但若有肝功能问题,仍可能导致肝损伤,因此连续使用超过2周应由医生监测肝功能。

扑热息痛看似普通,却是药学中‘温柔而有力’的代表。它能舒缓疼痛不适、降低体温,也提醒我们:正确用药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安全保障。”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疼痛,在中医看来,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报声’,告诉我们身体里某个地方的气血运行出了状况。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把我们的身体内部想象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流(经络),河里流着滋养全身的水(气血)。正常情况下,河流畅通就可以灌溉四方,我们就会感觉舒服。

中医认为疼痛源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2类机制,前者是气血的运行受阻,就像河流被垃圾堵住了,水流不过去就会淤积,那个被堵的地方就会感觉胀痛。后者是气血不足,导致无法滋养组织,就像河流的源头缺水,河水不够导致河床干涸,无法灌溉土地,结果造成疼痛。

风湿痛宜驱寒 气血痛须滋养

了解了前面原理,就明白为什么中医治疼痛不只是吃止痛药,而是会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感觉等,来判断它的病因。马来西亚人喜欢睡觉时空调对着吹,这时寒气侵入身体,就像在河流里突然倒进了冰块,河水会凝结、水流动变慢,关节就会又冷又痛,这中医称为‘风寒湿痹’。我们用温热的药材,比如煮一碗辛辣的姜汤,把体内的寒邪发出去;也可以用灸法与中药热敷,来温通经络,驱寒止痛。

但若是久病或劳累过度造成气血的消耗,身体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就会产生一种酸痛或隐痛。这种情况提示气血不足,需要‘补养’,我们常用黄芪、当归来补气血,用杜仲、枸杞来补肝肾,从根源上解决‘不荣则痛’。

中医治疼痛,就像一个‘组合拳’,一般会针灸、中药、推拿、拔罐、食疗与生活调护,多管齐下。核心思想是找到疼痛的根源,该通的通,该补的补。但要注意,若疼痛属于突发剧烈性的,比如胸痛、腹痛,需要警惕心梗、急腹症。长期不明原因隐痛,而且伴随体重下降或发热,就需要及时就诊。

正邪交战 先辨敌再退烧

至于发烧,本质是正气与邪气的‘交战’。如果把身体想象成一座城堡,城里的军队是‘正气’(可理解为免疫力),而城外的敌人是‘邪气’(如风寒、风热、暑湿等外来致病因素)。当邪气试图入侵,正气抵抗时,体内就会产生大量热量,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也就是发烧。

治疗上,中医不会只想着如何退烧,而是要先搞清楚‘敌人’是谁?若是风寒感冒,敌人是‘寒风’,病人会怕冷、头痛、颈部僵硬不适、浑身酸痛、鼻塞流清涕,可用生姜、葱白、紫苏叶等煮水喝,把寒气驱散。

若敌人是‘热风’,则属风热感冒,会高烧、怕热、喉咙肿痛、口干、咳黄痰、流浓鼻涕,则可用金银花、连翘、菊花、薄荷等凉性药材清热解毒。若高烧不退,超过摄氏39度,或出现神志不清,就要及时就医。

田七止血化瘀 内服外敷皆可

我们常听说田七散瘀,究竟它是什么?田七,也叫三七,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拾遗》:‘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它既能补气,又能活血,能达到‘止血不留瘀、活血不伤正’,对跌打损伤、关节痛、经期腹痛或血块多等气血不畅引起的疼痛,都有良好疗效。田七粉可内服,也可外敷。

而许多家庭药箱里都备有跌打药水如正骨水,它的配方汇集了多味中草药,具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其中三七、红花、川芎能活血化瘀;木香、豆豉姜、九龙川驱散风寒,温通经络;鸡骨香、降香、两面针行气止痛;买麻藤、白芷、过江龙舒筋活络。

扭伤48小时内 勿用跌打药水

需注意的是,扭伤后24至48小时内应先冷敷让血管收缩,避免使用正骨水。48小时后再涂抹,才能加速瘀血吸收。若疼痛严重、关节变形或怀疑骨折,应尽快就医。

_
张家玄医生(Teo Chiah Shean)
中西医


清热凉血 犀牛角水实为水牛角

药房常见的‘犀牛角水’真的能退烧吗?里面又是否含有犀牛角成分?

其实,犀牛角水并不含犀牛角。犀牛属濒危保护动物,相关制品早已被禁止。之所以取这名称,是因为中医认为犀牛角药性寒凉,能清热凉血;现代研究证实,水牛角的成分与功效相近,能起到相似作用,而且中国国家药典早已明确将水牛角作为犀牛角的法定替代品。因此,犀牛角水主要用于实热证,但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其他中药行常见的退烧中成药,还有牛黄解毒片、感冒清热颗粒及新安宫牛黄丸等,但适用症与退烧原理各有不同,应依中医师指示服用。”

从姜红糖水到鱼油 天然止痛力道有限

“面对疼痛与发炎,一般除了使用药物,许多人也会寻求草药、保健品或偏方等天然方式。这样的做法由来已久,但其效果如何,科学研究至今仍未有一致结论。

民间流传不少止痛与消炎的偏方,有人喝姜红糖水减轻痛经,或以热姜水泡脚、热敷来舒缓肌肉僵硬;这些多借由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肉放松、暂时减轻疼痛。有人相信含一口蜂蜜可舒缓喉咙痛,主要因蜂蜜的黏稠度能复盖黏膜、减少刺激,并非真正的抗炎作用。也有人以盐水漱口或米酒擦拭酸痛部位,这些属于暂时性刺激或清洁效果,并不具医学上的止痛功效。偏方的作用多半来自短暂缓解或心理安抚,而非特定食材成分。

在研究上,确实有少数天然食物或营养素被认为具有抗炎或止痛潜力。鱼油含丰富的ω-3脂肪酸,能调节发炎反应,临床研究显示长期适量摄取可减轻关节僵硬或疼痛,但一般饮食中的摄取量远低于研究剂量(每日约1至3克的EPA+DHA),因此实际效果有限。植物来源的ω-3脂肪酸,如亚麻籽与核桃中的亚麻油酸,也能在体内转化为具抗炎作用的物质,长期摄取对慢性发炎有轻度帮助。

姜黄中的姜黄素可帮助抑制发炎反应,但因吸收率低且个体差异大,有些临床研究显示可减轻关节不适,但整体效果并不稳定。橄榄油富含多酚与油酸,有研究指出其作用机制与低剂量阿司匹灵类似,可减少发炎介质生成。番茄与红椒中的茄红素,以及柑橘与奇异果的维生素C,也能降低氧化压力,间接减少慢性发炎。乳香这种传统草药则含有可抑制发炎酵素的成分,部分关节炎研究提出其具有抗炎潜力,但市售产品品质与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颇大。

_
周志辉(食品科学系教授)

 

饮食难达药理等级效果

上述效果多半来自长期饮食型态的累积,而非单次食用的即时作用。许多实验证据也来自高浓度萃取物或动物研究,与日常摄取量相差甚远。例如姜黄素的临床剂量常达每日500mg以上,而从一般料理中实际的摄取量可能不到10mg。这并不表示它毫无效果,而是提醒我们,不该从饮食中期待药理等级的作用。

换言之,这些食物与成分确实有助健康,但效果温和且需长期累积,无法与止痛或消炎药的速效相比。对身体不适,天然方法可以作为辅助,不宜取代正规医疗处理。”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2025.11.0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