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每19女性1患乳癌 警觉不足筛检率偏低
医句话:
乳癌的治疗方式多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若在晚期才被发现,治愈率也会大幅下降。国民对乳癌的认识与警觉性仍然偏低,许多人在乳癌悄悄找上门时依然毫无察觉。其实,平时应多做乳房自我检查,40岁以上或高风险者更应定期筛查。男性虽然罹患乳癌的几率不高,但并非毫无风险,切勿掉以轻心。
医句话:
乳癌的治疗方式多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若在晚期才被发现,治愈率也会大幅下降。国民对乳癌的认识与警觉性仍然偏低,许多人在乳癌悄悄找上门时依然毫无察觉。其实,平时应多做乳房自我检查,40岁以上或高风险者更应定期筛查。男性虽然罹患乳癌的几率不高,但并非毫无风险,切勿掉以轻心。
医句话:
糖尿病为大马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全国每6名成人就有1人患病,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15%,且多数未察觉自身病情。若未及时控制,高血糖将逐步损害肾脏、心脏和血管,导致洗肾、中风甚至死亡。如今医学界已有4大类药物能有效延缓并发症,但关键在于早期筛查与干预。民众应定期检测血糖,尤其肥胖、有家族史或三高者,更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避免器官出现不可逆的伤害及不必要的心肾症候群(CKM)。
“假如把糖尿病(diabetes)视为大马最常见慢性疾病并不为过。根据2023年国家健康与病发率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NHMS)报告,在我国18岁以上的成人,每6人中就有1人为糖尿病患,这也意味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相当高,位居东南亚前三。此外,从这份报告中也透露另一警讯,那就是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已越来越严峻了。数据显示,40岁以下的青少年糖友就占了总糖友的15%之多,当中84%并不晓得本身已是糖友。
问:我今年30岁,未婚,健康状况尚可。自24岁入职以来,除了当时公司安排的基本体检外,就没再做过任何系统性的健康检查。最近在朋友的建议下,考虑做一次全身健康检查,结果发现检查费用竟高达3000多令吉,占了大部分月收入,让我难以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
我朋友提醒我,由于双亲都曾罹患癌(母亲曾患乳癌并已过世,父亲则在几年前确诊早期大肠癌并接受手术),因此,我可能属于癌症家族史的高风险群,建议我连同肿瘤标记等项目也一并检查。因此,我想请教几个问题,希望能获得你的专业建议:
Q1:像我这样的情况,是否真的有必要进行全套健康检查,包括肿瘤标记?这些检查是否对预防或早期发现癌症有实际帮助?
Q2:父母都曾罹患癌症,是否代表我本身就属于癌症高遗传风险群?有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或其他特别的追踪吗?
Q3:面对像我这样有家族病史、但目前没有明显症状的年轻人,医生通常会依据哪些考量来决定是否建议进一步检查?是否有针对性的、相对实惠的筛检方案可以考虑?
一名47岁的W小姐,因生活作息不太规律,长期饱受睡眠障碍之苦,就医经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发现W小姐虽未有抽烟习惯,但其母亲和姊姊皆罹患肺癌不治,故医生建议W小姐参加国民健康署的肺癌筛检计画,经低剂量电脑断层(简称LDCT)筛检扫描检查,结果显示W小姐的左肺有一约1.2公分的小结节,医生立即安排W小姐进一步检查,结果确诊为第一期肺腺癌。
经新竹台大分院胸腔外科杨顺贸医生评估后,并与W小姐共同讨论,决定采取手术切除方式治疗,经1小时的微创手术,成功将肿瘤连同周围组织完整切除,且术后恢复状况良好。
新竹台大分院影像医学部陈信铭医生表示,W小姐是相当幸运的案例,肿瘤还在早期阶段,而且没有扩散下发现,才能获得立即的治疗。
陈信铭医生说明,LDCT筛检是目前唯一具实证可提早发现肺癌的工具,肺癌如能及早发现,存活率可大幅提升,第一期存活5年的几率高达90%,但若延误至第四期才就医,存活率仅剩1成。
而国民健康署肺癌筛检计画对象包括50至74岁具重度吸烟史(累积达30包年以上),或45至74岁具肺癌家族史的民众;符合资格者每2年可免费接受一次LDCT筛检,若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将建议后续追踪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