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低估误解 女性自闭症 并非“太敏感”只想被听见

医句话:
在许多人眼中,自闭症似乎是男孩的疾病。事实上,许多女性自闭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从未被发现,因为她们懂得伪装、压抑情绪、强迫自己融入社会,直到身心俱疲。因此,女性自闭症常被误诊、被低估,更被误解。唯有教育体系与社会政策共同改变,才能让这群被忽略的声音被真正听见。

“许多自闭症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意识到自己属于自闭症谱系。她们的特质往往与典型的男性表现不同,因此容易被误诊,甚至直到成年才获得正确诊断。

在临床与研究中,我观察到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男孩通常在7岁左右就被识别为自闭症,而女孩往往要等到12岁或更晚才被确诊。这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延迟,更是一段漫长而孤单的挣扎。

被误解的“安静女孩”

许多女性自闭者的特质比较内化,不像男孩那样外显或造成行为干扰。她们可能在课堂上看似乖巧安静、成绩优秀,但内心却承受巨大压力。

为了融入群体,她们学会模彷他人的表情、语气与行为,刻意隐藏自己的不安与不适,这种行为称为‘掩饰’(masking)。长期下来,这会导致严重的情绪耗竭、焦虑、忧郁、自我怀疑,甚至自残行为。

在亚洲社会,女孩往往被教导要‘懂事’、‘不要太敏感’,因此当她们因感官刺激(例如噪音、灯光、拥挤空间)而崩溃时,常被误会为情绪不稳或太脆弱。许多人选择沉默、退缩,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冀被理解 非被边缘化

我认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中学老师还是大学讲师,都能成为改变的关键。他们若能理解自闭症在女性身上的不同表现,并采取包容与灵活的策略,例如允许使用降噪耳机、提供安静空间、在不同任务或场所之间,预留更多过渡时间以帮助学生适应变化、允许书面表达代替口头发言,将能大幅改善学习体验。最重要的是,教师、家长、辅导员与精神健康专业人员之间应建立持续沟通与合作机制,让这些学生被理解,而不是被边缘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她们学会‘伪装成正常’,而是让她们能以自己的样貌,被接纳与肯定。

检测工具盲点

目前马来西亚常用的自闭症筛查工具,如ADOS-2或自闭症谱系指数(Autism Spectrum Quotient,ASQ),多以男性为研究基础,因此对女性的辨识率较低。一些工具(如ADI-R)依赖家长回溯儿童早期行为,对于成年后才接受评估的女性而言并不实用。

在临床上,我们依据美国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诊断标准,强调社交沟通与行为模式的持续性。然而女性的自闭表现往往被强迫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又称创伤后遗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饮食障碍所掩盖。

我遇过许多女性被误诊多年,被贴上‘太情绪化’、‘太敏感’、‘太戏剧化’标签。直到真正被诊断为自闭症时,才第一次对自己产生理解与宽容,那是一种‘终于明白自己’的解脱与疗愈。

成年的诊断 包容的起点

对于成年后才确诊的自闭症者而言,诊断是一种觉醒,但也带来新挑战,即社会环境是否准备好接纳他们?学校与职场可以从几个方向改善:

1.建立清晰的沟通与弹性制度:允许更灵活的上课或工作方式。
2.营造感官友善空间:减少噪音、亮光刺激,提供休息区。
3.设立同伴支持制度:让新加入者有导师或同伴陪伴。
4.持续教育与培训:让教师、同事了解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学会尊重不同表达方式。
5.提供心理支援系统:确保有辅导员驻校或在职场内提供协助。

真正的包容,不只是提供便利,而是建立一个‘心理安全区’(psychological safety zone),让自闭者能自在表达,而不怕被误解或嘲笑。

_
德西妮医生(Tesini M. Paramannantha Veloo)
精神专科顾问



打破迷思 从教育与政策开始

社会上仍存在许多误解,例如‘自闭症只发生在儿童’、‘一定会伴随学习障碍’、‘缺乏同理心’等。事实上,许多自闭者情感极为细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我也注意到,政府在认定上多以‘学习困难’(masalah pembelajaran)作为残疾卡(OKU)分类之一,但这无法完全反映自闭者的真实需求。

对于智力正常甚至优异自闭成人而言,虽然面临着真实却不易被察觉的挑战,例如感官超载、情绪崩溃还是社交疲劳,但却难以获得相应支援。

要改变这一切,政策制定者与教育者应从根本重新定义‘自闭症’。将神经多样性纳入课纲、宣导与专业培训,与自闭者自我倡导者、家庭与医疗专业者共同合作,建立一个不将神经多样性视为限制的社会。

自闭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值得被理解与尊重。

成年后常被忽略的自闭特征

许多成年人多年来未被诊断,原因在于他们外表看似‘功能正常’。其实,若细看生活模式,会发现明显迹象:

1.对声音、灯光、触感过度敏感。
2.容易因环境杂乱或社交场合感到焦虑、疲惫。
3.难以理解潜台词或社交规则。
4.对特定兴趣极度专注。
5.对变化抗拒,需依靠固定习惯维持安全感。
6.社交后极度疲倦或情绪耗竭。
7.长期有‘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这些特质自童年起就存在,建议寻求以神经多样性观点为基础的专业评估。了解自己,并非为了贴标签,而是为了获得更合适的支持与理解。”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文:德西妮医生.2025.10.2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