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别只看胆固醇指数 心血管风险才算数
医句话:
治疗高胆固醇,不仅是为了降低“数字”,更关键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整体风险越高,就需要在胆固醇指数越低时就开始介入治疗,即使指数看起来“正常”。
民众对于高胆固醇治疗往往存在许多疑虑:“胆固醇不高也需要吃药?”、“吃药要吃一辈子?”、“药物会伤肝、伤肾?”,唯有厘清迷思,才能让患者安心用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当我们提到‘高胆固醇’,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的胆固醇也不算太高,真的需要吃药吗?’作为社区药剂师,我们在第一线面对患者时,这样的疑问几乎天天都会听到。
其实,调脂药的使用不只是看‘总胆固醇数值’高不高,更重要的是整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例如,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家族病史,甚至年龄和性别都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当医生建议开始服用调脂药时,往往是考虑了整体健康风险,而不是单看一个数字。
强调药物“预防性”价值
因此,我们在向民众解释时,会强调这些药物的‘预防性’价值─不是等到出现心脏病才吃药,而是为了减少中风、心肌梗塞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几率。
至于用药方式,不同的调脂药有不同的使用建议。最常见的一类是他汀类(statins),如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与匹伐他汀(pitavastatin)。
一般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多数情况是在晚上,因为肝脏在夜间会产生较多胆固醇。不过,像atorvastatin和rosuvastatin药效持久,白天服用亦无妨。simvastatin则建议晚上餐后服用,以提升效果。
至于非他汀类药物,例如ezetimibe(依折麦布),可与他汀类合并或单独服用,时间点较为弹性。而目前较新颖的PCSK9抑制剂(如evolocumab、alirocumab)为皮下注射剂型,通常每2周或每月施打1次,需由医生指导操作。
他汀遇葡萄柚 当心肌肉毒性上身
药物交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我们经常需要关注的议题,尤其是他汀类药物中,simvastatin就是个代表性例子。举个实际案例:有位长期服用simvastatin的病人,在开始喝葡萄柚汁后出现肌肉酸痛,经确认为药物代谢受阻引起的副作用。葡萄柚中的成分会抑制CYP3A4酵素,使药物在体内累积,增加肌肉毒性风险。
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与某些抗生素(如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或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合并使用时。因此我们在调剂时,会特别询问病人是否有使用其他药物或保健品,如红曲、鱼油、大蒜胶囊等,这些也可能与调脂药产生交互作用或迭加效果,需一并评估。
助安心用药 走得更稳远
除了药物问题,最常见的其实还是来自患者的‘心理抗拒’。一些人认为:‘胆固醇药吃了会伤肝’、‘吃了就要吃一辈子’、‘靠运动不就好了吗?’
对此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状况来说明,比如他汀类药物确实会影响肝酵素指数,但这是可逆且可监控的;我们也会强调,服药不是终身‘惩罚’,而是一种与生活习惯并行的策略,当饮食与运动有显着改善后,部分患者是可以减药甚至停药的。但若完全抗拒用药,等于放弃了控制风险的机会。药剂师的角色,就是协助患者了解风险与利益,消除疑虑,并与医生配合,制定最适合的治疗计划。
调脂药不只是‘降指数’的工具,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我们避免未来难以逆转的心血管事件。了解药物、正确使用、适时监测,是有效治疗的关键。透过药剂师的专业解说与陪伴,我们希望帮助患者安心用药,走得更稳、更远。”

同样2.6危险却不同
“无论患者的胆固醇指数是否偏高,调脂药的角色更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例如,他汀类不仅能控制胆固醇指数,也能稳定血栓、减轻发炎,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换句话说,能进一步降低心脏病、中风、下肢动脉阻塞(俗称'脚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在化验室或社区药剂行检查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的标准值一般为2.6mmol/L。对一般人而言,这个指数已算理想,甚至高达3.9 mmol/L,对某些健康个体来说也未必构成问题,但对本身已有血管阻塞的人而言,这个数字就相当关键了。
健康人士 LDL>4.9才治疗
我希望让民众对血脂异常(dyslipidaemia)的治疗指标有更多的认识。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布的指南,对于没有任何心血管风险的人,通常会在LDL-C指数超过4.9时,才考虑开始治疗。
若个人有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比如已过更年期、有家族病史等,LDL-C则应控制在3.4以下。部分人士属于高风险族群,比如患有糖尿病或肾功能轻度下降〔肾丝球过滤率(GFR)介于30至60mL/min/1.73m2〕,目标数值将降低至2.6。
至于极高风险族群,比如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罹患严重糖尿病,或出现肾衰竭(GFR低于30%),控制标准则更严格,建议维持在1.8以下。
若曾接受支架手术(俗称‘通波仔’),LDL-C目标值应低于1.4;若曾发生中风,目标则进一步降低至1.0以下。总括而言,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便需要在更低的LDL-C的数值开始介入治疗。
HDL能中和LDL吗?
有趣的是,当接受胆固醇检测时,报告通常会显示多项指标,除了LDL-C,还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以及总胆固醇与HDL-C的比值(TC:HDL-C)等。
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究竟应该只看LDL-C,还是同时参考其他指标?有些人的LDL-C偏高,但HDL-C也偏高,那HDL-C不就能‘中和’LDL-C吗?事实上,目前医学上主要以LDL-C为判断依据。
对于高风险患者,一旦确诊,建议及早治疗。有些患者虽胆固醇偏高,但整体风险不高,若不想立即用药,或可在医生指导下先尝试透过饮食调整,比如增加燕麦及高纤维食物摄取,或辅以红曲米等保健品。至于运动,虽有助提升HDL-C,却无法有效降低LDL-C。医生一般会设定观察期(如6个月),若高胆固醇仍未改善,便须再考虑开始药物治疗。

心脏内科顾问
副作用<1% 不治疗肾更衰
最多人担心的课题莫过于副作用。虽然副作用确实可能发生,但实际发生的几率通常不到1%,而且多数都能妥善处理。最常见的疑虑包括‘会不会伤肾?’但其实,不治疗反而更容易导致肾衰竭,因为高胆固醇本身就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损害肾脏。
另一个常见疑虑是‘药物会伤肝’。事实上,这类副作用通常只发生在服药初期的一两周内,发生率低至每10万人中约1人。一旦发现异常,只需停药即可解决。
肌痛可补充辅酶Q10
若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出现肌肉疼痛或无力,可考虑补充辅酶Q10,有助于舒缓症状。或是咨询医生,更换为其他种类的他汀类药物。有些药效较强的种类,可在使用更低剂量的同时达到相同疗效,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凡事皆有两面,药物能治病,也可能带来副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权衡利弊。如果因为一些不必要的恐惧,或是几率极低的副作用而拒绝治疗,患者日后面对的,可能是致命的心脏病或中风,这个险,值得冒吗?”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