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稳就没事?肾脏已“无声受损”! 你不知道的糖尿病护肾盲区
一位60岁的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HbA1c)高达10.2%,已进入第三期慢性肾脏病,尿蛋白指数偏高。卫生福利部南投医院副院长庄宗芳医生指出:“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调整治疗策略,将其中一种降血糖药物更换为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排糖药(SGLT2抑制剂)。”
在长达两年多的追踪期间,患者的糖化血色素稳定降至7.2%,肾丝球过滤率(eGFR)由33提升至40以上,尿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也从200降至约102mg/g,蛋白尿情形明显改善。不仅血糖控制获得良好成效,肾功能也呈现稳定甚至略为回升的趋势,成功延缓肾脏功能恶化。
庄宗芳医生提到,透过适当的药物选择与持续的医疗追踪,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是有机会获得改善的,也提醒民众及早介入治疗的重要性。
微量Vs巨量蛋白尿期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血糖控制稳定,就不需要太担心其他问题。但在临床上,却常见到血糖看似良好,肾功能却悄悄恶化的案例。庄宗芳医生指出,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几乎都会出现肾病变。由于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往往毫无察觉。如果同时没有控制好血压、饮食,或长期使用止痛药(如NSAIDs),就可能加速肾脏受损,进入“微量白蛋白尿期(microalbuminuria)”。
这个阶段是肾脏开始受损的早期征兆,若能及时发现并积极介入治疗,肾功能仍有机会改善。但多数患者因为没有症状,也缺乏定期追踪,病情往往持续恶化,最终进展为“巨量蛋白尿期”(macroalbuminuria),此时尿液泡泡明显且持久,代表肾脏损伤已不可逆,可能走向慢性肾衰竭。
糖尿病肾病变警讯
肾脏发出的求救讯号,你注意到了吗?
糖尿病肾病变初期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肾功能恶化,身体会开始出现一些警讯,包括:
1. 清晨眼皮浮肿
2. 傍晚脚踝、小腿水肿:用手指按压皮肤,凹陷超过10秒仍未回弹。
3. 尿液泡泡多,持续5至10分钟不消退。
4. 半夜频繁起床上厕所(夜尿2至3次)
5. 容易疲倦、食欲变差、恶心、皮肤瘙痒。
这些都是肾功能可能正在恶化的征兆。一旦出现,应尽快安排肾功能(eGFR)与尿蛋白(UACR)等相关检查,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到需要洗肾的地步。
庄宗芳医生特别提醒:“微量白蛋白尿期是糖尿病肾病变的重要阶段,几乎每位糖友都会经历。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肾脏已开始受损。只要在这个阶段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维持健康生活习惯,就有机会延缓肾功能恶化,守住肾脏健康!”
不只顾血糖 也要顾肾脏
许多糖友都知道要定期检查糖化血色素(HbA1c),但其实,肾脏健康同样重要!糖尿病肾病变常常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悄悄发生,因此建议定期检查以下两项指标:
肾丝球过滤率(eGFR): 这是抽血后根据血液中的肌酸酐(Cr)数值,结合年龄、性别等条件,计算出肾脏的过滤能力。
eGFR ≥ 90:正常
eGFR 60–89:原则上肾脏的过滤功能正常,但必须排除蛋白尿,如果有微量白蛋白尿或巨量蛋白尿,仍应考虑可能是慢性肾脏病。
eGFR < 60:肾功能开始下降,已进入慢性肾病第三期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在eGFR还没下降前,就已经出现尿蛋白,代表肾脏可能已开始受损。
尿蛋白与肌酸酐比值(UACR):这是检查尿液中白蛋白与肌酸酐的比例,能早期侦测肾脏微血管的损伤情况。
UACR < 30 mg/g:正常
UACR 30–299 mg/g:微量白蛋白尿(早期、可逆转)。
UACR ≥ 300 mg/g:明显蛋白尿(肾损伤通常不可逆)。
注意关键指标:eGFR UACR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也要定期检查肾脏功能,才能预防糖尿病肾病变。建议依照以下原则进行检查:
‧初期糖尿病、尚未出现肾病变者:建议每年检查一次肾丝球过滤率(eGFR)和尿蛋白与肌酸酐比值(UACR)。
‧已诊断肾脏病者(eGFR<60或UACR≧30):建议每3至6个月追踪一次eGFR和UACR,以掌握肾功能变化。
定期追踪、积极治疗,是延缓肾功能恶化的关键。尤其在“微量白蛋白尿期”就开始介入,有机会让肾损伤逆转,避免进展到不可逆的肾衰竭阶段。
吃药会伤肾?正确用药才是护肾关键
许多患者对药物有疑虑,认为“吃药会伤肾”,因此不愿意使用药物来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但庄宗芳医生提醒:“其实,正确使用药物控制三高,反而能保护肾脏、延缓病情恶化!”
近年来,糖尿病药物持续进步,不仅副作用大幅降低,甚至有些药物还具备保护肾脏的功能,庄宗芳医生进一步说明,以SGLT2抑制剂来说,它俗称“排糖药”,作用机转是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再吸收,让多余的糖分透过尿液排出,达到降血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还能降低肾丝球内的压力与过滤负担,改善肾脏微血管的高压状态,进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速度。
早期用“排糖药”延后27年洗肾
有研究指出,若能在肾功能仍良好的阶段(例如eGFR约85)就开始使用其中一种SGLT2抑制剂,有机会延后长达26.6 年才进入洗肾阶段,甚至可能终身不需洗肾。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福音。
除了保护肾脏,这类“排糖药”也被证实能减缓心脏衰竭的恶化。对于有蛋白尿、肾功能下降,或具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糖友来说,排糖药能同时照顾“血糖、心脏、肾脏”三大面向,是非常合适的治疗选择。
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也要密切注意血压与尿蛋白的变化。庄宗芳医生建议,糖友可加入“糖尿病健康照护网”,若已出现肾功能异常,可同时纳入“早期肾病照护方案”,让血糖与肾脏都能获得整合性的管理与照护。
笔记重点整理
‧糖尿病肾病变初期无症状,定期检查才能早期发现:
糖尿病肾病变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肾功能可能已悄悄受损。建议糖友每年至少检查1次肾丝球过滤率(eGFR)与尿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若已出现异常,则每3至6个月追踪一次。早期发现、积极介入,有机会延缓甚至逆转肾功能恶化。
‧正确用药不伤肾,反而能保护肾脏:
许多患者担心“吃药伤肾”,但事实上,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保护肾脏的关键。像是SGLT2抑制剂(排糖药)不仅能降血糖,还能减轻肾脏负担、延缓肾功能恶化,甚至降低心脏衰竭风险。
‧整合性照护是守护肾脏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不只要顾血糖,也要密切注意血压与尿蛋白。建议加入“糖尿病健康照护网”,若已出现肾功能异常,可同步加入“早期肾病照护方案”,让血糖与肾脏都能获得整合性管理,提升治疗成效与生活品质。
(编按:本文由“照护线上”授权转载。*连接至https://www.careonline.com.tw)
SGLT-2仿制药上市 公院治疗更可及
“根据《马来西亚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CKD CPG),糖尿病患建议每3个月回诊并进行检查,其中包括肾功能与蛋白尿检测。这些定期检查有助于在无症状阶段就发现肾脏损伤,避免延误治疗。
目前,具有肾保护作用的SGLT2抑制剂已经在政府系统的医院中逐步普及,且随着彷制药问世,病人的可及性逐渐提升。然而,因为政府医疗预算有限,更新、更昂贵的药物,如finerenone或GLP-1受体激动剂,暂时还难以普遍供应。
国人对于医学知识仍有不足。糖尿病与高血压等慢性病往往缺乏明显症状,许多患者若未依时服药、未定期复诊,甚至依赖偏方,就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出现严重器官损伤。等到有症状时,往往已是病情进展至较晚期。
在砂拉越、沙巴等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例如专科医生与医疗设备不足,无法应付庞大人口需求,加上当地居民的医疗常识较低,对早期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因素加剧了早期肾病变的追踪与管理困难。

尤雄淞医生(Yew Shiong Shiong)
肾脏内科顾问
误信不实疗法 终身洗肾
马来西亚不少糖尿病患同时依赖传统草药或保健品。在此提醒:
‧并非所有传统疗法都有害,但任何口服药物都可能增加肾脏负担。
‧西药会根据肾功能(eGFR)调整剂量或标注警告,而传统药物若缺乏监管,则可能因与其他药物交互作用,导致肾毒性。
‧因此,病人教育与监测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正确知识传达,以病人利益为优先,避免患者误信不实疗法,最终走上洗肾不归路。
糖尿病肾病防治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涉及政策、资源分配、病人教育与文化习惯。医疗界与大众应携手,交流正确知识,把病人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减少肾病的发生与恶化,守护国人的肾脏健康。”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