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每19女性1患乳癌 警觉不足筛检率偏低
医句话:
乳癌的治疗方式多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若在晚期才被发现,治愈率也会大幅下降。国民对乳癌的认识与警觉性仍然偏低,许多人在乳癌悄悄找上门时依然毫无察觉。其实,平时应多做乳房自我检查,40岁以上或高风险者更应定期筛查。男性虽然罹患乳癌的几率不高,但并非毫无风险,切勿掉以轻心。
医句话:
乳癌的治疗方式多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若在晚期才被发现,治愈率也会大幅下降。国民对乳癌的认识与警觉性仍然偏低,许多人在乳癌悄悄找上门时依然毫无察觉。其实,平时应多做乳房自我检查,40岁以上或高风险者更应定期筛查。男性虽然罹患乳癌的几率不高,但并非毫无风险,切勿掉以轻心。
医句话:
白血病与淋巴癌虽无法预防,但到了2025年,医学界已有更先进的治疗,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能改造体内T细胞,为它们装上“武器”,对抗癌细胞。如今的骨髓移植也不再只限于100%吻合的兄弟姐妹骨髓,即使父母或子女的骨髓只有50%吻合,也能进行移植。
医识力现场论坛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女人最痛
日期:2025年7月19日(周六)
主讲人:乳房及乳房重建外科顾问黄楚竤医生、妇产专科顾问陈意萍医生临床肿瘤专科顾问陈子健医生。
主持人:饮食治疗师张森宇
1)进食过量燕窝会造成乳腺癌吗?
答:燕窝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唾液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胶原蛋白(collagen)、少量蛋白质与糖分,其中EGF是一种可促进细胞生长与修复的物质,有时会与某些肿瘤(如乳癌)过度表达的受体(如EGFR)有关,但是燕窝中EGF的浓度非常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经口摄取这些EGF会刺激肿瘤细胞增生。
医识力现场论坛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女人最痛
日期:2025年7月19日(周六)
主讲人:临床肿瘤专科顾问陈子健医生、妇产专科顾问陈意萍医生、乳房及乳房重建外科顾问黄楚竤医生。
主持人:饮食治疗师张森宇
1)请问医生,你所提及的15次放疗和一次体内放疗是否有差别呢?
答:你所提及的应该是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IORT),也就是指在手术期间进行放疗。它适用于早期乳癌即第I期或II期,且病灶单一及局部可控的病例。
它先由外科医生切除肿瘤,之后在手术期间由肿瘤科医生进行一次性且直接对肿瘤的局部放疗,也就是针对肿瘤部位。目的是取代传统术后长达3至5周,且需每日往返医院的放射疗程(15至23次)。它的好处是节省时间之余也能降低患者的医疗开销,并且大大减低放疗对生活素质的影响,尤其是住在距离医院较远地区的患者,无须饱受舟车劳顿之苦,并且最大限度减少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医句话:
癌症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埃及时代,换言之癌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的健康威胁之一。过去人类对它缺乏认识,在治疗上也拿不出合适的“武器”。直到近代逐渐出现如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人类在这场“人与肿瘤”的交战才不落下风,但面对越来越“狡猾”的癌症,现有的治疗手段仍有不足之处。庆幸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越来越多新技术的诞生,如术中放疗及近距离放疗等,让医生有更多可选择的“武器”,治疗上也能更得心应手。
医句话:
乳房肿块多为良性,却不能掉以轻心,因乳癌并不罕见。即使成功治疗,肿瘤切除后可能导致乳房变形,甚至整个乳房丧失。幸好,现代乳房重建技术日益精进,外观几可乱真,帮助患者修复外在、重建内在,重新找回自信与尊严。
一名76岁何姓妇人进行肺癌筛检,意外检查出肺部结节。由于她罹患糖尿病,长年受慢性病所苦,并曾装设心脏血管支架,得知肺部疑似长肿瘤后,意志消沉、无意再动手术,何妇家人焦急向医生问诊,经评估患者年纪、共病症及肺功能状况,主治医生与院内专科医疗团队讨论,建议何妇以冷冻微针治疗肿瘤,术后1年来定期追踪未再复发,让她与家人放下心中一块大石。
肺癌有癌王之称,近5年医疗设备及技术精进,肺癌治疗有长足的进展,微创手术伤口小,治疗选择渐趋多元,在化疗、手术之外,还有免疫药物、口服标靶药物以及冷冻微针、微波、烧灼等微侵入性治疗。
罗东博爱医院胸腔外科白楚彬医生解释,冷冻微针治疗是将带有冷冻功能的细针刺入肺结节,透过反复冰解破坏肿瘤组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年长、有洗肾、肝硬化、心脏疾病等慢性病,且无法承受手术风险的病人来说,是较安全合适的治疗选项。
近期也不少研究文献指出,若肺癌出现局部淋巴转移,透过化疗搭配免疫药物治疗,治疗成功率高;若是已出现远端转移,癌细胞侵犯骨头、肝脏,健保也有给付的口服标靶药物,与化疗相比副作用更少。而对于高龄、体力差的病人,则可透过冷冻微针等手术,并视状况搭配放疗来控制病情。
医句话:
病毒,一个叫人看到就感到心惊胆跳的小家伙,尤其是在经历COVID-19后的今天。其实只要把病毒加以利用,它或可化身为癌症克星,并一举攻克目前癌症治疗所面对的困境,让癌患不再问癌色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有正反面,而存在大自然的病毒何尝不是如此呢?《病毒的概念与起源探究》(Investigating the Concept and Origin of Viruses)科研文章里曾讨论到,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的存在;病毒很可能在第一个细胞进化出来时就已存在,换言之,病毒非常有可能比人类出现更早以前就存在了,因此对比人类短短的历史而言,病毒堪比我们的‘老祖宗’。
对大多数人而言,病毒这‘老祖宗’的存在似乎只为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及痛苦。就以COVID-19或其他大型流感为例,迄今仍让人不寒而栗。而在历史长河中,病毒夺取了多少人命,如1918年的大流感或20世纪早期的天花等。难道病毒真的一无是处,只会到处做害吗?非也,正如一开始所提及,凡事皆有正反面,病毒亦如此,尤其是在癌症治疗上。
大马癌症死亡人数 22年增2倍
75岁务农的杨女士,在2007年健检发现C型肝炎,医生嘱咐她每3个月追踪一次,2011年在定期健检时发现早期肝癌约1公分大,透过无线射频烧灼术(RFA,简称电烧)杀死癌细胞,到了2016年定检时,发现1.3公分大的恶性肿瘤,再次电烧。
卫福部彰化医院放射肿瘤科医生林伯儒指出,杨女士在今年5月定期检查发现其肝脏有一颗2.5公分大的恶性肿瘤,没有扩散到肝外淋巴结,而这次的肿瘤比较大一点,位于在横隔膜下方,不适合电烧,也考量到杨女士年纪渐长,于是肝胆肠胃科转介到放射肿瘤科,进行俗称光子刀的身体立体定位放射治疗法(SBRT),也通过健保审查,由健保支应,经过1个星期5天密集的治疗,过程顺利,目前还在观察后续情况。
林伯儒说明,要进行光子刀治疗必须有先进的软硬体设备、呼吸调控定位、4D电脑断层摄影等,彰化医院在4年前耗资引进最新的高精准度直线加速器,可以对病灶精确定位,同时透过呼吸调控,减少肿瘤随着呼吸移动,因此可以提高放射剂量,确保每次治疗都能够准确破坏肿瘤,避免伤害正常组织。
杨女士说,听到肝癌又来了,会感到忧心,所幸她每次都是在初期即发现,没有对外扩散。其实,13年间3次肝癌的发现都是透过定期检查,她本身都没有不舒服,如果等到不舒服才就医,可能病情就不乐观了。
一名47岁的W小姐,因生活作息不太规律,长期饱受睡眠障碍之苦,就医经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发现W小姐虽未有抽烟习惯,但其母亲和姊姊皆罹患肺癌不治,故医生建议W小姐参加国民健康署的肺癌筛检计画,经低剂量电脑断层(简称LDCT)筛检扫描检查,结果显示W小姐的左肺有一约1.2公分的小结节,医生立即安排W小姐进一步检查,结果确诊为第一期肺腺癌。
经新竹台大分院胸腔外科杨顺贸医生评估后,并与W小姐共同讨论,决定采取手术切除方式治疗,经1小时的微创手术,成功将肿瘤连同周围组织完整切除,且术后恢复状况良好。
新竹台大分院影像医学部陈信铭医生表示,W小姐是相当幸运的案例,肿瘤还在早期阶段,而且没有扩散下发现,才能获得立即的治疗。
陈信铭医生说明,LDCT筛检是目前唯一具实证可提早发现肺癌的工具,肺癌如能及早发现,存活率可大幅提升,第一期存活5年的几率高达90%,但若延误至第四期才就医,存活率仅剩1成。
而国民健康署肺癌筛检计画对象包括50至74岁具重度吸烟史(累积达30包年以上),或45至74岁具肺癌家族史的民众;符合资格者每2年可免费接受一次LDCT筛检,若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将建议后续追踪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