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 大马隐形糖友佔40% 筛检刻不容缓

医句话:
糖尿病为大马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全国每6名成人就有1人患病,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15%,且多数未察觉自身病情。若未及时控制,高血糖将逐步损害肾脏、心脏和血管,导致洗肾、中风甚至死亡。如今医学界已有4大类药物能有效延缓并发症,但关键在于早期筛查与干预。民众应定期检测血糖,尤其肥胖、有家族史或三高者,更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避免器官出现不可逆的伤害及不必要的心肾症候群(CKM)。

“假如把糖尿病(diabetes)视为大马最常见慢性疾病并不为过。根据2023年国家健康与病发率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NHMS)报告,在我国18岁以上的成人,每6人中就有1人为糖尿病患,这也意味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相当高,位居东南亚前三。此外,从这份报告中也透露另一警讯,那就是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已越来越严峻了。数据显示,40岁以下的青少年糖友就占了总糖友的15%之多,当中84%并不晓得本身已是糖友。

近年来卫生部采取‘先下手为强’做法,派员进入社区进行更多筛检,从中揪出很多潜伏在社区未知糖尿病例,也就是尚未被确诊但实际上患有糖尿病的个体。事实上不仅是大马,全球有很多人未意识到本身已患有糖尿病,这将导致他们面临更严重的并发症及死亡风险。

全球逾2.5亿糖友未被发现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研究,全球迄今约有2亿5200万人未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拟出20%未知糖尿病例的标准,期望各国竭尽所能把数据降低。以大马为例,在卫生部尚未采取‘先下手为强’的做法之前,比率高达50%以上,庆幸随着越来越多社区筛检后,如今已降低至40%,惟距离20%的标准仍有颇长距离仍须继续努力。

为何需要筛检及早发现糖尿病患呢?因为糖尿病被称为‘超越糖’(beyond sugar),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疾病。尽管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但影响远不止于此,而是对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破坏,包括心血管、肾脏、脑神经、眼睛甚至四肢血管等,并可能导致种种的并发症如中风,心血管疾病、肾病及周边动脉疾病(PAD)等。

我常用环环相扣来形容糖尿病与其他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及肥胖症,这些健康伤害所衍生出就是各种常见的文明病,如中风、肾病、心脏衰竭或冠心病以及PAD等。

不只伤血糖 肾心亦遭殃

糖尿病是如何逐步影响肾脏且一步步导致肾功能恶化,并形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或糖尿病肾病变(Diabetic Nephropathy)?当糖尿病患未受到良好控制,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与过滤系统,并导致血管发炎及肾丝球压力上升进而出现尿蛋白,之后肾功能会逐步下降,最终就是迈入肾衰竭及须洗肾或换肾。

在初期阶段,尿蛋白是最常表现的具体症状之一,它也被视为及早发现肾病的关键因素。随着医疗的进步,如今若可以及早发现尿蛋白且给予针对性治疗,初期阶段是有望逆转病情。因此任何人若察觉本身的尿液有异常如有泡泡,及早去做个尿检是必须的。

另外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有直接的关系,包括心脏衰竭及冠心病。以心脏衰竭为例,长期糖尿病及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肌肉硬化,进而导致心脏舒缩功能出现障碍及,最终失去泵血功能。至于冠心病则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管壁变厚及变硬,进而导致内腔变窄或阻塞,当血液无法流通后,心脏肌肉因缺血而坏死。

而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与PAD,多与血管阻塞有关,之所以会出现血管阻塞,三高(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胆固醇)及肥胖皆是祸首或帮凶。

SGLT-2抑制剂 控糖又护心肾

过去针对糖尿病肾病可的药物选项并不多,惟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针对这类肾病已出现4大类药物,第一是已使用多年且证实有效的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收缩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ARB),它也被称为肾素-血管收缩素系统阻断剂(RAS blocker)。除了可降低血压,也能减少尿蛋白及稳定肾功能。

其次就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2 inhibitor),被视为这些年来针对糖尿病的重要研发之一,不仅有第一类药物的功用,亦具备保护心脏及肾脏器官功效。再来就是非类固醇型醛固酮受体拮抗剂(non-steroidal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s,nsMRAs),它可选择性阻断醛固酮受体,同时减少心脏与肾脏慢性发炎、纤维化与结构改变,以及降低蛋白尿、改善心衰竭和延缓肾病恶化。

最后则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促效剂与类似物(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and Analogue,GLP-1 RA),尽管当中有好几款被坊间视为减重‘神药’,但其实它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除了降血糖之外,还有减轻肾脏负担、降低血压、抗发炎及抗氧化,以及延缓尿蛋白恶化等功效。

4药联用助攻心衰

而针对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脏衰竭同样有4大类药物,第一是之前提及的RAS阻断剂。若患者能自费的话,更建议使用含部分RAS阻断剂成分,但机转更广的血管收缩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ARNI),它也是目前最新的心脏衰竭治疗药物。其次就是SGLT-2抑制剂,之后就是β阻断剂(Beta Blocker),最后就是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MRA),它可以减少体液存留及改善心脏衰竭。

至于肾功能衰退却没有糖尿病,不过有高血压及肥胖的患者,医生会建议SGLT-2抑制剂及RAS阻断剂;若是患者有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脏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也就是心脏功能正常,但心脏肌肉却较硬,无法充分填满血液,导致泵血量减少的状况,SGLT-2抑制剂是唯一适用药物。

以心脏衰竭为例,如今的用药指南是4类药物同时使用,之后再进行药物剂量调整;至于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则须视病情来逐步增加药物,患者须和医生共同讨论如何用药,而医生则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最合适的用药方案。

_
林俐伶教授(Lim Lee Ling)
马大医药中心内分泌内科顾问



内分泌科 预防并发症起点

回到关键的问题,患者该咨询哪一科医生呢?从预防的角度来看,有糖尿病的患者若可以及早咨询内分泌科(endocrinology)且对症下药,如控制好三高及肥胖问题,日后也无须面对心脏衰竭或肾病威胁,更不用走到须咨询心脏科或肾脏科的阶段。

此外,在内分泌科阶段,哪怕患者已有糖尿病的并发症如心脏衰竭或肾病,通过正确用药也能避免再衍生更多并发症,同时也能减少患者再入院或重症甚至死亡率等。

政府强化培训 基医成第一道防线

惟对大众而言,如何在公家医院寻求专科医生包括内分泌科并不容易,其中的关键是求诊人数过多及资源有限;但纵观这些年来,我国医疗制度是不断在改善中,尤其是为政府诊所服务人民的医护人员提供的培训,让他们也具备可诊断初期阶段糖尿病的能力,并且给予合适的管理治疗等,这不啻是人民的好消息。

此外,如今政府医院专科亦接受来自政府或私人诊所医生的推荐信,也让有需要的患者可更快与专科医生见面与会诊,并获得所需治疗。而这一系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减少我国糖尿病患。

80%不良生活作息所致

那身为普罗大众的你我又能为减少糖尿病患做些什么呢?答案是从健康生活作息做起。从数据来看,80%糖尿病例是因后天不健康作息所引起,另外20%的病例则是与先天基因有关。惟在外国曾有一项研究发现,尽管有先天基因的影响,但只要能遵循健康生活作息4大原则,即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及减少压力,也能把风险降到与一般人差别不大的阶段。

而一般民众若能做到以上提及的4大原则,加上少喝酒及抽烟,远离糖尿病是可以做到的。身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我给予的建议是35岁以上的男女,若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3,且有三高(其中一种)或肥胖,或者有糖尿病家族遗传病史,甚至女性曾有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曾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病史,最好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或最少3年一次,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是否有潜伏的糖尿病史。

一旦确诊 身体早已高糖3年

再来若筛检后发现有前期糖尿病亦不可掉以轻心,必须进行深入检查是否有其他潜伏的并发症等。我常对患者说,当你被诊断血糖超标的那一天,其实身体在高血糖环境下已3年以上,很多器官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包括眼睛、心脏及神经线等,因此如今的诊断已不仅是检验血糖指数而已,而是‘全套检查’,涵盖了眼睛、尿液、心脏及不同器官等,特别是二型糖尿病。

纵观这些年在门诊所见,尽管资讯发达,人人都知道糖尿病的危险性,但因着它是慢性疾病,也就是不会立即致命,所以导致很多人并不把它视为严重疾病,甚至被医生诊断血糖超标后也不愿就医,再不然就是问‘网络医生’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有者更严重就是拿他人的药物来服用,这些行为都是很要不得的。

确实初期糖尿病是可以透过改善生活作息逆转,但前提是先由医生诊断清楚病情后,与医生商量接下来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自行买药或自己做医生,否则耽误病情那就后悔莫及了。”

实体糖尿病讲座预告】
林俐伶教授将会联同妇产专科顾问韦国耀医生,于8月17日(周日)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血糖管控及监测”和“妊娠糖尿病”。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讲座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5.08.1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