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健康医疗网】鼻咽癌治疗后需定期检查 预防并发症

38岁李姓小姐为鼻咽癌患者,复发后历经两次放射线治疗。1年后,她出现头痛与四肢麻木无力的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为颅底放射性骨坏死,并伴随高位颈椎脱位压迫脑干。

台中荣总耳鼻喉科施凯翔医生说明,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肿瘤,主要治疗方式是放射线治疗。尽管放射线治疗效果显著,但也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放射性骨坏死。

而放射性骨坏死是指在放射线治疗后,骨组织因辐射影响出现坏死性变化,并伴随感染、发炎、溃疡及出血等现象。此症状最常见于颅底、颈椎与下颌骨,若发炎延伸至脑部或高位颈椎脱位压迫脑干,将会危及生命。

台中荣总统计过去经验,治疗鼻咽癌放射性骨坏死的病患已达50例,并于国际学会发表研究成果。整体颅底放射性骨坏死的发生率约为2%,通常在放射线治疗后3个月至10年内出现,平均时间约为2年,亦有超过10年的病例报告。

施凯翔指出,放射性骨坏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或并发症严重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鼻咽部位于头颅正中,经鼻内视镜微创手术可以清楚揭示病灶并进行移除,必要时还可进行局部皮瓣移植。台中荣总鼻咽癌团队通过多专科合并治疗,5年存活率达到80%以上。

血液血管

【健康医疗网】预防心房颤动 应控制血压 定期健康检查

心房颤动是国人最常见的心律不整之一,且随着年纪上升,得病的风险越高!医生提醒,心房颤动是心房异常收缩,常是左心房电路系统不稳定,心房不规乱放电,而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几率比一般人高5倍,心衰竭及死亡率也比一般人更高。

嘉义大林慈济医院心脏内科李祯元医生表示,心房颤动患者可能会有头晕、无力、心悸、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但25%的心房颤动患者完全没有症状。

而高龄是罹患心房颤动的一大原因,65岁的民众以上约4%是心房颤动的患者,80岁以上更会提高到10%。此外,高血压、心脏病、饮酒、家族史、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及甲状腺亢进、糖尿病、哮喘等其它慢性病的病人也比较容易发生心房颤动。

李祯元指出,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持续型、长期持续性及永久性心房颤动4种。一般可以透过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透过24小时心电图检查,部分智慧穿戴装置也有侦测心率的功能。

而除了使用控制速率或节律的药物治疗之外,还有电气烧灼术及冷冻消融治疗,分别以烧灼或冷冻消融的方式隔离肺静脉乱跳的电流。两者对阵发性心房颤动都有9成以上的成功率,对于持续型心房颤动者虽然成功率较低,但在二次烧灼后也有7至8成左右的成功率。

成人健康

40%大马人高血压 定期检查预防胜于治疗

“医生,我在家量血压时,发现我的血压飙升了,就马上来找你,但来到你这里之后,血压又恢复正常,是不是我家的血压仪有问题?”

“我有去见医生啊,只是没有吃医生开给我的高血压药。我看网上说,吃这些药会吃坏腰子,所以医生叫我一天吃两次,我只吃一次,量血压时很正常,就一次也不用吃。”

“我这么年轻,又没有高血压,不用定期检查的啦,何必浪费那些钱!”

这些都是民众对高血压错误的认知,高血压虽然是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的疾病,但不意味年轻就不会有高血压问题,就无须做血压检查。

根据医生专业建议,18岁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要做一次血压检查,以确保血压保持正常。再者,服用高血压药只是控制血压,高血压是无法根治,但若不吃药,病情就会加剧,引发中风及心脏病的风险就更高。

马来西亚高血压协会主席拿汀谢玉珍高级顾问兼教授强调,高血压缺乏症状,因而被称为无声杀手,若置之不理,可能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如中风或心脏衰竭,最终导向死亡,因此了解其病因,症状以及正确管理方法是非常重要。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