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同理 勿敷衍了事 产后忧郁不治疗 孩童身心齐受创
医句话:
在马来西亚,有70%的孕妇在产后可能会有轻微产后忧郁现象,这些患者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如紧张、失眠、疲累、莫名哭泣等情绪上的改变,如果这些症状变得严重及超过两周,这表示她们已患有产后忧郁症。
医句话:
在马来西亚,有70%的孕妇在产后可能会有轻微产后忧郁现象,这些患者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如紧张、失眠、疲累、莫名哭泣等情绪上的改变,如果这些症状变得严重及超过两周,这表示她们已患有产后忧郁症。
医句话:
疼痛不仅影响生理,还会扰乱情绪和认知。除了药物,认知行为疗法和临床催眠等心理治疗非常有用,像是改变对于疼痛的想法。许多患者会因为疼痛,害怕甚至放弃物理治疗或复健。医生需让他们知道,静养不会让疼痛消失,反而投入锻炼可以。疼痛的本质也是好的,是身体必需存在的感觉,能够在受到伤害时发出警告。不过,感觉到疼痛不等同于身体已经毁损,因为身体是个很强壮且适应能力强的个体。
“催眠听起来很神奇,但其实许多人小时候都曾体验催眠。举个例子,小孩第一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时,通常会哭着跑向妈妈,而她可能会给孩子一个吻,安慰道‘别担心,一切会好起来的’。
医句话:
很多人对强迫症病患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想太多”,但病患是无法控制的,也无法拒绝这些想法。例如暴力的强迫症患者会有不断想要干坏事的念头,甚至会付诸行动。每当有暴力念头时,患者也知道暴行是错误的,最终,只能纠结于暴力念头与道德之间而产生愁苦及焦虑。
“强迫症在马来西亚是相当普遍的,患病率占人口1%至2%,女性比男性高一些。很多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患上强迫症,其实不管是小孩、青年或成人,都有可能患上强迫症。美国有数据显示,两个年龄阶段是强迫症的高峰期,分别是8至12岁及20岁左右,也就意味着,每200个孩童就有1人患有强迫症。
强迫性思想Vs行为
强迫症有两大类,分别是强迫性思想及强迫性行为。有些人只有强迫性思想,并没有实际行动。强迫性思想是指,一个人的同一个想法、画面、念头不断在大脑里重复,这些念头都不是病患想要,也不是病患可以控制的,结果造成病患精神困扰及情绪上的焦虑。
医句话:
“希望之环”采用照护者培训概念,让照护者能够从支持小组中获益,通过其他专家或曾有相似经验的照护者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正确资讯。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由120名培训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并培训4000名照护者,通过此结构将有效地接触大约2万名家庭成员和精神病患,从而为照护者和患者带来生活改变。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什么是精神疾病。我们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良好精神健康、不良精神健康及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当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身分,发挥所长为社会作出贡献,当遇到挑战能够一一克服,那这个人就处于良好精神健康或坚强的精神状态。
当一些人的精神得不到充分的心理治疗时,我们会以他们的情绪、想法、举止等观察,甚至会从他们的工作能力及社交圈子了解,其中包括朋友圈及家人,因此,当我们谈及精神疾病时,其疾病是由思维、情感、行为等的一系列各种症状组合而成,这也可称为一种综合症,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心理状况处于哪个阶段,倾听自己的心声,才能谈及什么是精神疾病。
医句话:
临床上并无针对游戏障碍的药物或心理治疗,医生需要揪出患者游戏成瘾的原因,包括是否存在基础性精神问题,例如焦虑、忧郁、强迫症或躁郁症等,从而对症下药。事实上,孩子游戏成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亲子关系不佳,例如缺少沟通或沟通不良,因此家人在这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或一般所说的游戏成瘾该如何治疗?
目前临床上没有任何针对游戏障碍的药物或心理治疗。从医生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找出造成患者游戏成瘾的原因,包括是否有由基础性精神问题(非精神疾病)所致,例如焦虑、忧郁、强迫症或躁郁症等。
或有潜藏精神问题
以一名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儿童为例,平日学习速度可能较慢,课业表现不佳,因而被教师责骂或同学欺负。为了缓解负面情绪,他选择到游戏中寻求寄托,才逐渐演变成游戏障碍。
医句话:
孩子总在打游戏,沉迷到何种程度才算“病”?时间长短不是定义成瘾的唯一标准。根据ICD-11,游戏障碍的3大症状包括对游戏行为的控制力减弱、游戏的“地位”优先于日常生活和其他兴趣爱好,以及尽管出现了负面影响,例如个人、家庭、教育等出现问题仍沉溺其中。这些行为需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作为诊断依据。当然,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过度沉迷打电动游戏或网络游戏成瘾,在临床上被称为游戏障碍或电玩失调症(gaming disorder)。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属于‘心理、行为和神经发展障碍’当中的成瘾行为疾病。
临床上的成瘾性疾病分成两类:物质成瘾,意即涉及具体物质,例如烟、酒和毒等;非物质性的行为成瘾则包括赌博和购物狂等,而游戏障碍亦在此类。
医句话:
日前,通讯及多媒体副部长拿督查希迪声称,内阁已对哥冬树及汉麻(hemp,通称大麻)种植亮绿灯,目前只待与卫长商讨种植管制措施。同时,国会也专注合法化有医药效用的大麻及哥冬。国际上,已有数个获FDA批准的医用大麻,包括用于提升癌患和爱滋病患的食欲,以对抗体重下降问题的口服胶囊、治疗严重癫痫症引起的痉挛,以及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痉挛和神经性疼痛。
“讲解医用大麻之前,我们需要厘清所谈论的大麻为何。英文中cannabis和marijuana都被翻译成大麻,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正是因为名词的混淆令一些商家钻了漏洞,借此宣传大麻的功效,才导致许多人混淆,造成一些人一昧支持大麻合法化,视它为‘神药’;一些人则是一概反对大麻,无论是否作为医药用途。
医句话:
微笑忧郁症在如今COVID-19疫情下显得更为恐怖,因为它可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若不是细心观察可能就会错过被发现,而它的杀伤力远比忧郁症更严重,患者可能在白天若无其事,但到了晚上却会情绪大崩溃,进而做出伤害自己的悲剧。
“微笑忧郁症(smiling depression)或者高功能忧郁症(high functioning depression)因其‘隐藏极其巧妙’,所以家人、同事或朋友想要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初期症状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时候患者就像没事般一样如常上班、社交或聚餐等,只有在他独自一人如下班后,其内心的情绪就会大崩溃。
难道微笑忧郁症的症状一点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吗?非也,尽管微笑忧郁症是藏在‘笑脸’下的忧郁症,但只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要找到它的症状并非不可能的事,其中就包括饮食习惯、社交模式以及工作方式等。
医句话:
微笑忧郁症或者高功能忧郁症是如今相当常见的一类忧郁症,它的伤害或危险性比典型忧郁症来得更严重,这是因为它的症状几乎是看不见的,患者要么不自觉,再不然就是选择逃避治疗,因此很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机,最终酿成不必要的悲剧。
“在精神科的医学文献中,微笑忧郁症(smiling depression)或者高功能忧郁症(high functioning depression)并没有明文记载,可是对于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而言,它不仅是形容词,同时也很真实地在这个社会的不同角落上演着,更是精神科医生在门诊中常接触到的病例,不过与真正潜伏在社会不同角落的病例相比,门诊的病例只占了冰山一角。
微笑忧郁症与一般忧郁症或忧郁症典型症状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上班、生活,在外表上几乎看不出有任何异样,简而言之就是有忧郁问题,但却隐藏得像个没事人一样,所以有些医生也把微笑忧郁症称为非典型忧郁症。
医句话:
痛苦可怕的经历,可以导致心理创伤,使人患上恐惧症。美国心理学家夏皮罗发现了一种对心理疾患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眼动疗法(EMDR),医生通过使用两三根指头来引导患者的目光左右移动,同时进行有关的提问,从而使病人恢复记忆和忘记恐惧,让心情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