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定序 找出突变基因 打造低毒高效个性化治疗
“引领癌症走向治疗之路”媒体工作坊 记者笔录
即使非高表达或炎症 免疫结合治疗仍有效
“抗PD-L1/PD-1免疫治疗对PD-L1/PD-1高表达癌患有良好的疗效,虽说不同种类的癌患有不同程度的PD-L1/PD-1表达,而整体来说,约有四分之一的癌患对PD-L1/PD-1呈阳性反应,但是这不表示只有这25%的癌患从免疫治疗中受惠,因为PD-L1/PD-1表达较低的癌患同样可以通过结合治疗,取得相等的疗效。
PD-L1/PD-1的活性出现在多种癌症类型,包括头颈癌丶肺癌丶肝癌丶黑色素瘤丶肾癌丶大肠癌丶膀胱癌丶胶质母细胞瘤丶乳癌丶胰腺癌丶胃癌丶卵巢癌和霍奇金淋巴瘤。
抗PD-L1/PD-1免疫治疗有效作用于一些已发炎的肿瘤,一些非炎症肿瘤则需要结合治疗,如果操作得宜,同样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INTRAGO:术中放疗+标准治疗 延缓脑瘤复发达10个月
案例:
近来,黄先生发现年迈父亲出现说话口齿不清及手脚无力的症状,而且连水瓶盖也难以打开。他原先以为父亲是老化症状,然而父亲频频投诉剧烈头痛,早上醒来感到晕眩及恶心,种种迹象都显示不仅是老化问题如此简单。
黄先生决定带父亲去挂诊,才发现父亲脑部出现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全家人对此噩耗惊讶不已,希望为父亲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
手术中放射治疗(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IORT)是一项全新的抗癌技术,多数用于初期乳癌病患。这项技术透过靶向单次剂量的照射进行一次性放疗,减少放疗对肿瘤周遭正常组织的伤害,免去手术后和体外放疗的间隔时间。
日前,Ramsay Sime Darby Healthcare主办了一项以IORT技术为主题的研讨会,探讨这项技术在乳癌以外的适应症,其中用于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病患身上,可杀灭瘤床周围残留的肿瘤组织,有效抑制肿瘤复发。
肝癌的质子放射治疗
84岁的黄奶奶有B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追踪时发现有一个6公分肝肿瘤,切片证实为肝癌。医生判断因年龄及身体状况不适手术,而肿瘤又太大了不适合射频烧灼。病患接受5周质子治疗,治疗过程中胃口佳,无任何不舒服。治疗3个月后追踪之影像检查显示肿瘤不但缩小至1.5公分且完全无活性,家人都很高兴老人家能以如此轻松的方式完成治疗。
肝癌患者约只有20%能手术,其他大多以射频烧灼、栓塞等处理。但以黄奶奶为例,肿瘤常因位置及大小关系而无法以这些方法有效控制。日本及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在10公分以内的肝癌质子治疗之局部控制率为85~90%,纵使大于10公分以上亦有近一半控制率。质子治疗之所以有此疗效,是因其不伤害正常肝脏的物理特性,使得在肿瘤的放射剂量能大幅增加。如图①所示,质子穿越组织时会释出少数能量,在到达所欲治疗的肿瘤深度时即能释出大量能量(此为布拉格峰Bragg peak),而在肿瘤后的正常组织完全没有。由于单一布拉格尖峰并不宽,需将数个布拉格尖峰合在一起,就可扩展成肿瘤的大小。
中草药致肝癌? 中病即止 使用不当癌上身
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于10月19日转载了一篇美国《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表的文章《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及其衍生物与台湾和亚洲其他地区肝癌相关》,并以惊悚的标题“惊人的发现──中草药与肝癌”,引发本地中西医药界的广泛讨论。
马兜铃酸 WHO列一类致癌物
“该研究由新加坡丶台湾丶美国三地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收集从1998年至2013年间,年龄约50到80岁的患者,以98名来自台湾肝癌患者的样本中,发现其中78%的患者(76人)基因含有马兜铃酸诱发的基因突变指纹。相比起水银和硫磺,马兜铃酸在本地社会是个相对陌生的化学名词。
其实马兜铃酸见于马兜铃属(Aristolochia)以及细辛属(Asarum)等马兜铃科植物中,曾被广泛运用于中草药,包括关木通丶广防己丶青木香等。研究人员认为马兜铃酸与肝癌之间存在决定性关联且广泛出现在中国丶韩国及东南亚国家。虽说这只是相关性初步研究,但是“中药导致肝癌”的研究瞬在病人圈内闹得沸沸扬扬。
西医主攻 中医主守 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治肿瘤
案例:
江先生:我是鼻癌第三期病人,在确诊为鼻癌后,我接受化疗,及后接受放疗。这几个月疗程所引起的副作用,令我非常痛苦,尤其是放疗后颈项被灼伤的部位,以及口腔与喉咙溃疡,以致唾液减少,任何食物都难以下咽、食之无味,身体疲乏、四肢无力,这种种的副作用令我接受治疗时显得更辛苦。
在完成放化疗期间,我问主治医生有什么方法可以减低副作用及加速身体复原,医生说没有办法,但建议我到附设在国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的传统与辅助医疗科接受辅助治疗,或许会有帮助。
在放疗结束后,我就拿着医生的推荐信到布城的传统与辅助医疗科接受治疗,在中医的调理下,身体恢复得更快,因放疗所引起的副作用也慢慢转好。
附设於国家癌症中心的传统与辅助医疗科(T&CM),是一个综合传统辅助医疗的单位,对完成抗癌疗程的病人给予后续辅助治疗,减轻病人的副作用,同时帮助病人调理身体,更快复原。
风险低疗效高 冷冻象鼻置换术 “架”走主动脉瘤
传统的主动脉手术治疗风险很高,但随着冷冻象鼻支架(Frozen Elephant Trunk,FET)置换手术成功后,降低了手术死亡率。但由于这项手术复杂,所以之前只有国家心脏中心可以进行这项手术。
而今马大医药中心也紧随国家心脏中心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可以进行冷冻象鼻之间置换手术的医院,为马大心脏治疗史掀开新一页。
无药可治愈 手术是唯一救命方案
“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被形容为无声杀手,也是一种致命的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时都已经非常严重,使到手术更加复杂及增加难度,常发年龄是40至70岁之间。
根据统计,每100万人当中,有5至30个人罹患这疾病,当中以男性居多,而且大部分都有高血压病史。
心胸疼痛是主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的部位包括前胸丶背部及腹部,但也有人没有出现病症,当病发时就是肿瘤破裂的时候,致命风险高。
Rituximab不再打点滴 5分钟皮下注射 靶向治疗淋巴瘤
案例:
45岁陆先生日前突然出现发烧丶夜间盗汗等类似感冒症状,到诊所就医吃了4个月的感冒药却不见好转,进一步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尽管心情受到冲击,但他很快接受事实,积极接受治疗。
他每次化疗都得耗上两天,其中一天接受化疗,另一天则是接受静脉输注型标靶药物Rituximab长达8小时。长时间的治疗让他深感疲累,心理也承受莫大的压力。难道陆先生没有更好的治疗选择吗?
我国于1999年12月引进专门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abThera(Rituximab),这是一种以静脉输注方式给药的单克隆抗体。此药是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丶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CLL)的护理标准。然而,静脉输注的方式却让病人每次得耗上8小时。如今,我国迎来皮下注射型Rituximab,把治疗时间从原本的8小时大幅度缩减至5分钟,让病人及看护者享有更多优质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