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唤醒大脑活力rTMS颠复传统 治“郁”方式
医句话:
目前,虽然rTMS疗法还没有成为精神疾病的主流疗法,但对于药物及心理治疗仍无法达到疗效的患者,却是一项值得尝试的选择,只因rTMS具有疗效佳、安全性高及非侵入性的优势,因此获得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认证,让忧郁症患者在治疗上可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运用时变磁场刺激大脑皮质与周边神经,产生感应电流来改变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技术。这种刺激可进一步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代谢及神经电活动,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与生化反应。简而言之,rTMS是透过电磁场产生的微弱电流,来活化大脑功能、调节神经网络。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自2008年起,陆续批准rTMS用于以下适应症:
2008年:用于治疗对抗忧郁药与心理治疗反应不佳的忧郁症患者。
2013年:用于治疗偏头痛。
2018年:用于治疗强迫症(OCD)。
2020年:用于协助戒烟。
2021年:用于治疗合并焦虑症的忧郁症患者。
结合3大优势 日益受关注
这项技术之所以逐渐受到重视,是因为它结合了‘疗效、安全性与非侵入性’的3大优势:
1.无药物常见副作用:许多抗忧郁药可能导致肠胃不适、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而rTMS几乎不会引起这类问题,治疗耐受性高。
2.非侵入性治疗:无需开刀、麻醉或打针,治疗过程中患者保持清醒,结束后可自行返家,不影响日常活动。
3.可与其他疗法并用:rTMS不会干扰药物或心理治疗,三者可同时进行,发挥协同效果。
不只治疗精神症
许多人以为rTMS仅限于治疗忧郁症,实则不然。目前rTMS已应用于多种精神与神经相关疾病,包括:
1.精神疾患: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焦虑症、思觉失调症、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2.神经疾病:耳鸣、帕金森氏症、三叉神经痛、中风后复健、癫痫。
3.内耳平衡障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
30%忧郁症患者完全康复
rTMS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已展现出良好成果。以忧郁症为例,约有50%至60%的患者在接受rTMS治疗后有显着改善,其中约30%患者可达到完全康复,这在精神医学领域已是一项重大进展。
现代都市人普遍受失眠困扰影响,不少人甚至依赖安眠药入睡。rTMS非药物特性,为这类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治疗选择。近年已有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支持 rTMS对失眠症的疗效,有望帮助患者摆脱药物依赖。
疗程相对长 非一两次就见效
尽管rTMS疗效明显,但目前药物与心理治疗仍是精神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尤其在忧郁症患者中,多数人可透过这两种方法获得改善。rTMS通常作为二线治疗,即针对对药物与心理治疗反应不佳者使用。
rTMS的疗程相对漫长,并非接受一两次即可见效,且多数患者仍需搭配药物治疗,借此发挥‘1+1>2’的协同效果。

急性期重郁者不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rTMS的效果并非即时见效,因此不适合用于急性期或重度忧郁症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自杀念头者。这类病人更适合考虑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或使用爱司妥奈胺(esketamine)鼻喷剂等快速作用的疗法。
与rTMS相比,ECT是透过电流刺激脑部,引发癫痫样痉挛以调节神经传导与情绪功能。治疗时需全身麻醉,并由医护团队全程监控。因其过程较为复杂,患者通常需住院观察至少两周。
高危群不建议进行rTMS
尽管rTMS疗效显着且副作用少,但并非适合所有人,部分群组在接受治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
以下患者并不适合接受rTMS治疗:
●颅骨缺损者
●孕妇
●曾患有或近期曾经发作的严重心脏病患
●患有急性传染性疾病者
●有癫痫病史者
●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
●正处于急性脑出血阶段的患者
绝对禁忌症:金属植入物
rTMS最大的禁忌,是患者头部或身体靠近线圈区域有金属植入装置,包括:
●耳蜗植入物
●药物注射泵
●心脏起搏器
●脑深层电刺激器(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植入式脉冲产生器(Implanted Pulse Generator, IPG)
●或其他头颅内金属植入物
导电性金属增皮肤烧伤风险
这些装置若与TMS线圈接近,磁场可能会造成装置故障或功能异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若治疗区域附近有银或金制的电极或其他高导电性金属,当磁场作用于该区域时,可能导致局部温度异常升高,增加皮肤烧伤的风险。因此,这类患者通常也不建议接受rTMS。

精神专科顾问
每週5次 每天20分钟治疗
整个rTMS疗程通常需进行20至30次,但医生会将疗程划分为每10次为一个单位,在完成一个单位后,会根据病患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继续治疗。
病患需每日前往门诊接受治疗,每次疗程约20至40分钟,治疗频率为每天一次。一般采取‘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的节奏,总疗程约持续4至6周。若病情改善良好,有些患者在完成第二组疗程后即可结束治疗。
治疗时,病患需佩戴一个简单的头套,医生会将仪器的电磁线圈放置在患者头皮上对应的治疗部位。仪器启动时会发出类似‘啪啪’的敲击声。为避免声音干扰,患者可选择戴上耳塞。整个过程无须麻醉,病患保持清醒。若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不适,可随时告知医生中止治疗。
每一种精神疾病影响脑部的位置都不一样,每个患者的刺激强度也不一样。所以,在进行第一次的rTMS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只因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精神疾病找出相对应的脑部位置和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随后根据阈值大小调节刺激强度而进行治疗。
副作用少 国外扩展应用至癫痫
rTMS属于低风险疗法,副作用相当轻微,常见反应包括轻微的头痛、晕眩及脸部抽搐,这些症状通常在治疗后会逐渐消失。若反应较强,医生也可透过调低刺激强度来减轻不适。
虽然极为罕见,rTMS仍有发生癫痫的风险,几率低于0.003%。因此,在疗程开始前,医生会询问病患或家属是否有癫痫病史,以确保治疗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目前已开始使用rTMS治疗癫痫,显示这项技术的潜力正在逐步扩展。
持续进化 复盖范围不断扩大
rTMS疗法的确是精神医学领域近年来成长最快、技术进步最快的一块。rTMS疗法技术的发展并非仅止于此,从之前提及的医疗历程来看,rTMS疗法的复盖范围不断扩大。
在外国,更拥有改良版的rTMS技术,甚至需要套上头罩,这技术可以更深入地刺激大脑皮质下更深层的脑区,这技术也被称为深层重复性经颅磁刺激(deep rTMS)。
马仅一精神科诊所提供
可惜的是,rTMS疗法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如此广泛,吉隆坡目前仅有一家精神科诊所提供rTMS疗法,虽然有些私人医院也有提供rTMS疗法,但大部分都是脑神经内科医生使用。
在外国,很多医院和诊所有专门提供 rTMS疗法,而且病患的需求量极高,甚至每一台rTMS机器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以前的rTMS疗法机器每进行一次治疗后需要30分钟冷却,但现在医学科技不断进步之下,rTMS的机器也不断地改良,并拥有自己的冷却系统,因此,即使长时间运作也不会有问题。有些外国一间医院有超过10台rTMS仪器,一天可以为大概200至300位患者提供治疗。”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