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瑜 / 大肠息肉切除后 多久需要再做大肠镜?
问:医识力团队,你们好。我想请教医生:
Q1: 肠如有息肉,建议多久检查或照肠镜一次比较好呢?
Q2: 息肉的大小或外观形态,是否会影响癌变风险与追踪频率?
Q3: 若息肉在追踪期间出现增大或数量增加,是否就需要考虑手术或其他介入治疗?
谢谢。
医生解答:
谢谢你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努力解决的难题。为什么息肉这么重要呢?这是因为所有的大肠癌都是从息肉开始。只要及时发现息肉并去除,即可有效预防大肠癌。而息肉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内壁的正常细胞更新受到干扰,导致生长失控。
大肠癌在大马男性中是最普遍的癌症。在女性则是排名第二的癌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从结肠或直肠内壁突出的异常生长物。这些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有些息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结直肠癌。
那么息肉有多常见呢?其实息肉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就像在50岁的族群里,约有25%至30%的成年人至少会长出一处息肉。到70岁时,这一数字会达到50%,而男性患息肉的几率略高于女性。
造成息肉的风险因素包括:
- 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
- 息肉或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 遗传症候群,罕见但高风险,例如家族性腹膜炎(FAP)或林奇症候群。
- 生活方式因素:大量摄入红肉或加工肉类、低纤维饮食、肥胖、吸烟、酗酒、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 炎症性肠病(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或克隆氏结肠炎)。
目前根据许多地区的共识指南,这包括美洲、欧洲与亚太地区,普通风险族群需要在45岁开始筛查。至于有家族肠癌的患者就得在40岁开始。不过,假如家族成员患癌的年纪是比较年轻的,比如家族成员患癌时是40岁,那么病人就得在30岁开始筛查。
查无息肉 5年再镜检
若筛查时发现息肉的话,医生会当下切除。接下来的追踪检查就视情况而定。比如息肉的数量、大小与种类等。若平均风险病人筛查后没发现息肉,那么就要每5年进行一次大肠镜检查。若发现1至2个小息肉(<10毫米),而且发生病变的机会很低的话,通常每3到5年进行一次随访。
若发现3至10个腺瘤,或任何超过10毫米的息肉,或具有晚期特征,也就是变成癌症,那么就得更频密检查。若属于高风险家族史,那么应尽早进行,并增加随访频率。
对于你的提问,假如大肠有息肉,切除后继续检查取决于息肉的数量、大小与种类。
良性的息肉有好多种类,并不是所有息肉都一定演变成癌症。息肉的大小、数量与种类肯定会影响癌变风险与追踪频率。
初期癌症 内镜也可切除
几乎所有医生在检查大肠内窥镜时,都会马上把息肉切除,所以,息肉并没有机会继续长大。当然,假如息肉复发率很快又很高的话,大肠内窥镜检查需要更频密。
多数的息肉都可经通过内窥镜切除。假如是已经演变成癌症时,手术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当然一些非常初期的癌症的病人也可经过内窥镜切除。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